2014年1月4日星期六

祖冲之的圆周率是清朝人戴震伪造的!

zt:
汉代以前,圆周率一直采用“径一周三”。这一数值很不精确。随着生产和科学的发展,汉代一些学者开始探求比较精确的圆周率值。

从新莽嘉量可得出西汉末刘歆所采用的圆周率为3.1547,东汉末的张衡则采用π=≈3.1623,三国时期吴人王蕃得出π=3.1556的数值。但他们求圆周率,都是以经验为基础,没有科学的论证。

魏晋之际,杰出的数学家刘徽创立了“割圆术”,他用这一方法分割到圆内接正192边形时,得出π值等于3.14124,后来又求得圆内接正3072边形,得出π值等于3.1416。

祖冲之并不满足于刘徽的结果,他希望求得更精确的圆周率值。要推算更精确的圆周率值,刘徽的“割圆术”是个很好的方法,祖冲之要采用刘徽的方法去超越刘徽的结果,工作量极其巨大:要从圆内接正6边形、12边形、24边形,一直算到12288边形和24576边形,要分别算出它们的边长和面积。

这中间要进行系列的加减乘除和乘方开方运算,涉及的运算步骤有一百多步,有效数字高达十七八位。而在当时,人们还不会用纸和笔进行列式演算,所有这些计算都是通过布列算筹而得以完成的。可以想像这在当时是需要何等的精心和超人的毅力,祖冲之经过艰巨的运算,终于求得了比刘徽的结果精确度更高的圆周率值。他计算出圆周率的准确值介于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从而首次把圆周率值准确推算到了小数点后7位。

他还明确指出了圆周率的上限和下限,准确说明了圆周率的取值范围,实际上确定了其结果的误差范围。祖冲之的结果是在当时世界数学史上最先进的成就,直到15世纪,阿拉伯数学家卡西和16世纪法国数学家F·韦达才得出更精确的圆周率值。

祖冲之还给出了两个用分数形式表示的圆周率近似值:约率π=22/7;密率π=355/113。密率是分子分母都在1000以内的分数形式的圆周率最佳近似值。该数值的分数表现形式直到16世纪才被德国人V·奥托和菏兰人A·安托尼兹重新发现,在西方数学史上,π=355/113常被称为“安托尼兹率”。鉴于密率是祖冲之在世界上最先提出来的,日本著名数学史家三上义夫曾建议把“密率”称作“祖率”。


“古之九数,圆周率三,圆径率一,其术疏舛。自刘歆、张衡、刘徽、王蕃、皮延宗之徒,各设新率,未臻折衷。宋末,南徐州从事史祖冲之,更开密法,以圆径一亿为一丈,圆周盈数三丈一尺四寸一分五厘九毫二秒七忽,朒数三丈一尺四寸一分五厘九毫二秒六忽,正数在盈朒二限之间。密率,圆径一百一十三,圆周三百五十五。约率,圆径七,周二十二。又设开差冪,开差立,兼以正圆参之。指要精密,算氏之最者也。所著之书,名为《缀术》,学官莫能究其深奥,是故废而不理。”-《隋书·律历上》

-----
隋书是唐朝魏征、长孙无忌主编,多人参与编写,其中的天文、律历志是唐朝天文学、数学家李淳风所写,但李淳风自己明显不知道355/113这个密率的存在。


唐李淳风等对刘徽注本九章算术作了一些解释,原有刘注意义十分明确的不再补注,盈不足、方程二章就没有他们的注释。九章算术所有与圆面积有关的问题,都取圆周率三计算,刘徽注以为应取五十分之一百五十七,李淳风等补注认为可以用七分之二十二计算,这是对的。但七分之二十二是祖冲之的所谓「约率」,而李淳风等引用此率,称它为「密率」。后世人误认七分之二十二为「密率」的很多,这是李注的谬种流传。
----------------------------
李批评刘徽的注解,认为刘徽所计算的157/50的圆周率不准确,真正的密率应该是22/7,完全不知道祖冲之355/113的密率,由此可见,隋书中的那一段,根本不是李淳风所写,而是后人添加进去的。
Madhava of Sangamagramma

1350 - 1425

Madhava was a mathematician from South India. He made some important advances in infinite series including finding the expansions for trigonometric functions.

13 Madhava 1400 11 3.14159265359
----------------------------
1400年,印度数学家把圆周率推算到了小数点后11位。



Ghiyath al-Din Jamshid Mas'ud al-Kashi

1390 - 1450


Click the picture above
to see a larger version

Jamshid al-Kashi was an Islamic mathematician who published some important teaching works and anticipated Stevin's work on decimals.

14 Al-Kashi 1430 14 3.14159265358979
--------------------------------
1430年,伊斯兰数学家Jamshid al-Kashi把圆周率推算到了小数点后14位。


而日本数学史家三上义夫,号称在东京一家图书馆见过有一本1530年左右印刻的隋书,其中有祖冲之圆周率的记载,但这家图书馆在哪里,叫什么名字根本不提,也没有影印照片为证,这个证言的可信性等于零。

《南史·祖冲之传》 卷七十二 列传第六十二 

  祖冲之字文远,范阳遒人也。曾祖台之,晋侍中。祖昌,宋大匠卿。父朔之,奉朝请。 

  冲之稽古,有机思,宋孝武使直华林学省,赐宅宇车服。解褐南徐州从事、公府参军。 

  始元嘉中,用何承天所制历,比古十一家为密。冲之以为尚疏,乃更造新法,上表言之。孝武令朝士善历者难之,不能屈。会帝崩不施行。

  历位为娄县令,谒者仆射。初,宋武平关中,得姚兴指南车,有外形而无机杼,每行,使人于内转之。升明中,齐高帝辅政,使冲之追修古法。冲之改造铜机,圆转不穷,而司方如一,马钧以来未之有也。时有北人索驭驎者亦云能造指南车,高帝使与冲之各造,使于乐游苑对共校试,而颇有差僻,乃毁而焚之。晋时杜预有巧思,造欹器,三改不成。永明中,竟陵王子良好古,冲之造欹器献之,与周庙不异。文惠太子在东宫,见冲之历法,启武帝施行。文惠寻薨又寝。


  转长水校尉,领本职。冲之造安边论,欲开屯田,广农殖。建武中,明帝欲使冲之巡行四方,兴造大业,可以利百姓者,会连有军事,事竟不行。 

  冲之解锺律博塞,当时独绝,莫能对者。以诸葛亮有木牛流马,乃造一器,不因风水,施机自运,不劳人力。又造千里船,于新亭江试之,日行百馀里。于乐游苑造水碓磨,武帝亲自临视。又特善算。永元二年卒,年七十二。着易老庄义,释论语、孝经,注九章,造缀述数十篇。子暅之。 
 
 暅之字景烁,少传家业,究极精微,亦有巧思。入神之妙,般、倕无以过也。当其诣微之时,雷霆不能入。尝行遇仆射徐勉,以头触之,勉呼乃悟。父所改何承天历时尚未行,梁天监初,暅之更修之,于是始行焉。位至太舟卿。 

  暅之子皓,志节慷慨,有文武才略。少传家业,善算历。大同中为江都令,后拜广陵太守。 

  侯景陷台城,皓在城中,将见害,乃逃归江西。百姓感其遗惠,每相蔽匿。广陵人来嶷乃说皓曰:“逆竖滔天,王室如毁,正是义夫发愤之秋,志士忘躯之日。府君荷恩重世,又不为贼所容。今逃窜草间,知者非一,危亡之甚,累棋非喻。董绍先虽景之心腹,轻而无谋,新克此州,人情不附,袭而杀之,此一壮士之任耳。今若纠率义勇,立可得三二百人。意欲奉戴府君,剿除凶逆,远近义徒,自当投赴。如其克捷,可立桓、文之勋;必天未悔祸,事生理外,百代之下,犹为梁室忠臣。若何?”皓曰:“仆所愿也,死且甘心。”为要勇士耿光等百余人袭杀景兖州刺史董绍先,推前太子舍人萧勉为刺史,结东魏为援。驰檄远近,将讨景。景大惧,即日率侯子鉴等攻之。城陷,皓见执,被缚射之,箭遍体,然后车裂以徇。城中无少长,皆埋而射之。
---------------------
南齐书-祖冲之传,是南梁萧子显(487年--537年)所写,和祖冲之(429-500)几乎同时代,整篇传记没有一个字提到圆周率,历法、指南车、千里船等等发明,都一字不漏详细记载。

-------
朱载堉已经是明朝后期的人,依然不知道祖冲之的圆周率。

他自己计算的圆周率是:sqrt2/0.45=3.14269

隋书里如果真有祖冲之的密率,不至于这个博学多才的朱家后人一点不知道。


这个例子发生在乾嘉学派大儒钱大昕、阮元以及杰出数学家李锐身上。钱大昕先是从《隋书律历志》,获知祖冲之的圆周率π值的估计:  

 古之九数,圆周率三圆径率一,其术疏舛,自刘歆、张衡、刘徽、王蕃、皮延宗之徒,各设新率,未臻折衷。宋末南徐州从事史祖冲之更开密率,以圆径一亿为一丈,圆周盈数三(刻本作二,误)丈一尺四寸一分五厘九毫二秒七忽,朒数三丈一尺四寸一分五厘九毫二秒六忽,正数在盈朒二限之间,密率圆径一百一十三,圆周三百五十五,约率圆径七,周二十二。又设开差幕、开差立,兼以正圆参之,指要精密,算氏之最者也。

圆周径率,自刘徽、祖冲之以来,虽小有同异,大要皆径一周三一四而已。溉亭独创为三一六之率,与诸家之说迥殊。余考秦九韶《数学九章》「环田三积术」,其求周以径幂进位为实,开方为圆积,是九韶亦以三一六为圆率,与溉亭所创率正同,盖精思所到,闇合古人也。江宁谈教谕秦,今之算学名家,曾作一丈径木板,以篾尺量其周,正得三丈一尺六寸奇,以为溉李之说,至当不可易也。

-------------------
南宋数学家秦九昭认为圆周率=3.16,明朝数学、音律学家朱载堉认为圆周率=sqrt(2)/0.45=3.1427

一直到清朝,还有数学家用测量的办法测量圆周率=3.16,直到这时,清朝数学家钱大昕才第一次引用了隋书中的祖冲之圆周率!

--------------------
《隋书》最早刻于北宋天圣二年(1024),已失传。另有南宋嘉定间刻本残卷六十五卷及南宋另一刻本残存五卷传世。元朝大德年间饶州路刻本是比较好的版本,涵芬楼百衲本《隋书》即据此影印。清乾隆年间武英殿刊本是较为流行的版本。1973年中华书局影印的校点本即依据以上数种版本校勘整理而成,是目前最好的通行本。
-----------------------------------------------
宋朝、元朝的刻本都是残缺不全,乾隆年间的武英殿刻本最全、最流行,篡改的时间就是此时!

可以肯定,乾隆年间武英殿翻刻隋书时,添加进去了这么一段话。
-----------
355/113的圆周率,是欧洲数学家1570年左右发现,传入中国应该是明朝末期的事。
    
  Ptolemy (c. 150 AD) 3.1416
  Zu Chongzhi (430-501 AD) 355/113
  al-Khwarizmi (c. 800 ) 3.1416
  al-Kashi (c. 1430) 14 places
  Viète (1540-1603) 9 places
  Roomen (1561-1615) 17 places
  Van Ceulen (c. 1600) 35 places
  --------------------------
  1600年,欧洲人已经把圆周率算到小数点后35位数,355/113的密率也早出来了。
  
  这才为乾隆时的武英殿刻本造假,提供了数据来源。
--------------
《隋书》最早刻于北宋天圣二年(1024),已失传。另有南宋嘉定间刻本残卷六十五卷及南宋另一刻本残存五卷传世。元朝大德年间饶州路刻本是比较好的版本,涵芬楼百衲本《隋书》即据此影印。清乾隆年间武英殿刊本是较为流行的版本。1973年中华书局影印的校点本即依据以上数种版本校勘整理而成,是目前最好的通行本。
---------------------------------------------
南宋嘉定刻本只存65卷(列传第三十),另一南宋刻本只存五卷(肯定没有卷十六),元朝大德九路刻本只有十九至二十三,共计五卷,也没有卷十六。

现在的隋书都是以乾隆武英殿刻本翻印,这就是戴震篡改过的版本。
-----------------
《隋书》最早付梓应在宋天圣二年(1024年),天圣二年刊刻《隋书》时,纪传题魏征撰,志题长孙无忌撰,以后各本多从此说,《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等则将全书题为魏征撰。国家图书馆藏一部宋刻残本,共5卷,为李盛铎旧藏,李跋称之为南宋建阳所刻,学界对此普遍认同,习称宋中字建本。卷八十五末有天圣二年隋书刊本原跋,可以视为天圣二年刊刻《隋书》的佐证。然天圣本今已不传,国家图书馆收藏的这部《隋书》为宋刻递修本,全书存六十五卷:一至九、十三至十五、十九至二十六、三十二至七十六,从所避宋讳看,应刊刻于南宋之初。学界习称小字本。此本为内阁大库散出之书,著名藏书家傅增湘先生曾经眼于宝应刘翰臣家,原为蝴蝶装,傅氏称之“厚茧纸禙封,黄绢为衣,尚是宋代宫装,惜虫蚀过甚,版心尽失,不可复治,爰命工重加装订,别选佳纸为衣,而以蜕衣附焉。”后已改为线装。
---------------------------------------------------------------
上面帖子有个小失误。

南宋刻本有两种,一种只存五卷,肯定没有卷十六。

一种现存六十五卷(不是只有第六十五卷),全书共八十五卷,这本南宋刻本保留有1-9卷,13-15卷,19-26卷,32-76卷。

关键的卷十六 律历上 还是没有。

由此可以看出,南宋的两种隋书刻本加上元大德九路的隋书刻本,都不存在卷十六。

由此也可以看出,祖冲之圆周率一段最早就是出现在武英殿-四库全书刻本里。

-----------------
隋书八十五卷 (唐)魏徵等撰 宋刻本 李盛铎 袁克文跋 国家图书馆
存五卷(二十四至二十五、八十三至八十五)
-----------------------------
南宋建阳刻本的隋书现存五卷,是24-25,83-85,没有卷十六。
-------------
有人提到汲古阁版本隋书,这本隋书是日本人1905年从大清国购入的所谓汲古阁版本隋书,实际上是一本伪造的古书,是以四库全书版本为蓝本伪造。

这本隋书现存于早稻田大学图书馆。

------------

图片
早稻田大学收藏汲古阁版隋书
图片
图片

红色印章上说明:明治三十八年八月(1905年8月)诸同仁悼山田一郎君集资所购以赠

四库全书的编纂写是1772-1782年,据此已经100多年了。

黑色图章:琴川毛鳳苞氏審定宋本

-----------------
中国历史上的pi:

《周髀算经》:周三径一,即pi=3

汉朝,刘歆(约公元前50—公元23年),pi=3.1547

张衡(78-139),pi有几个近似值:pi = 730/232 = 3.1467,pi = 92/29 = 3.172413,pi = 根号10 = 3.162

汉朝,蔡邕,pi = 3.125

魏晋,刘徽(3世纪),pi = 157/50 = 3.14,pi=3927/1250=3.1416

东晋与南北朝,何承天(370—447),pi = 3.1429或3.1432

三国,王蕃(228—259),pi= 142/45 = 3.155


!!!祖冲之(429—500),pi = 22/7,pi = 355/133,pi=3.141592


宋朝,秦九韶,pi = 根号10 = 3.162

明朝中叶,陈尽谟,pi = 3.1525

明朝,朱载堉,首创全世界通用的音律之十二平均律,pi = 3.1427

明朝,邢云路(明神宗年间),pi=3.1213,pi=3.126

明朝,方以智(1611—1671), pi = 52/17 = 3.0588,

明朝,程大位,被尊为算盘之神《算法统综》的作者,pi = 25/8 = 3.125

清朝,王元启(1714—1786),钱塘(康熙年间),pi = 根号10 = 3.162

清朝,顾长发,袁士龙,庄亨阳,pi = 3.125

注:我们说某某人用了某个数字作为圆周率,并不是说此人认定圆周率就是那个数字,上面列举的数字有很多只是说某人曾经使用某个数作为圆周率而已。有的人在不同的场合用的圆周率可能是不同的。
----------------
宋朝李籍的《九章算术音义》和王应麟的《玉海》、赵友钦《革象新书》也引了祖冲之的圆周率
--------------------
有人提出这个证据,但分析一下就发现了问题,这三本书现存的版本都是戴震编纂的四库全书版本,真实性如何,已经不言而喻了。

31 条评论:

  1. 隋书是唐朝魏征、长孙无忌主编,多人参与编写,其中的天文、律历志是唐朝天文学、数学家李淳风所写,但李淳风自己明显不知道355/113这个密率的存在。


    唐李淳风等对刘徽注本九章算术作了一些解释,原有刘注意义十分明确的不再补注,盈不足、方程二章就没有他们的注释。九章算术所有与圆面积有关的问题,都取圆周率三计算,刘徽注以为应取五十分之一百五十七,李淳风等补注认为可以用七分之二十二计算,这是对的。但七分之二十二是祖冲之的所谓「约率」,而李淳风等引用此率,称它为「密率」。后世人误认七分之二十二为「密率」的很多,这是李注的谬种流传。
    ----------------------------
    李批评刘徽的注解,认为刘徽所计算的157/50的圆周率不准确,真正的密率应该是22/7,完全不知道祖冲之355/113的密率,由此可见,隋书中的那一段,根本不是李淳风所写,而是后人添加进去的。

    回复删除
  2. Madhava of Sangamagramma

    1350 - 1425

    Madhava was a mathematician from South India. He made some important advances in infinite series including finding the expansions for trigonometric functions.

    13 Madhava 1400 11 3.14159265359
    ----------------------------
    1400年,印度数学家把圆周率推算到了小数点后11位。



    Ghiyath al-Din Jamshid Mas'ud al-Kashi

    1390 - 1450


    Click the picture above
    to see a larger version

    Jamshid al-Kashi was an Islamic mathematician who published some important teaching works and anticipated Stevin's work on decimals.

    14 Al-Kashi 1430 14 3.14159265358979
    --------------------------------
    1430年,伊斯兰数学家Jamshid al-Kashi把圆周率推算到了小数点后14位。


    而日本数学史家三上义夫,号称在东京一家图书馆见过有一本1530年左右印刻的隋书,其中有祖冲之圆周率的记载,但这家图书馆在哪里,叫什么名字根本不提,也没有影印照片为证,这个证言的可信性等于零。

    回复删除
  3. 《南史·祖冲之传》 卷七十二 列传第六十二

      祖冲之字文远,范阳遒人也。曾祖台之,晋侍中。祖昌,宋大匠卿。父朔之,奉朝请。

      冲之稽古,有机思,宋孝武使直华林学省,赐宅宇车服。解褐南徐州从事、公府参军。

      始元嘉中,用何承天所制历,比古十一家为密。冲之以为尚疏,乃更造新法,上表言之。孝武令朝士善历者难之,不能屈。会帝崩不施行。

      历位为娄县令,谒者仆射。初,宋武平关中,得姚兴指南车,有外形而无机杼,每行,使人于内转之。升明中,齐高帝辅政,使冲之追修古法。冲之改造铜机,圆转不穷,而司方如一,马钧以来未之有也。时有北人索驭驎者亦云能造指南车,高帝使与冲之各造,使于乐游苑对共校试,而颇有差僻,乃毁而焚之。晋时杜预有巧思,造欹器,三改不成。永明中,竟陵王子良好古,冲之造欹器献之,与周庙不异。文惠太子在东宫,见冲之历法,启武帝施行。文惠寻薨又寝。


      转长水校尉,领本职。冲之造安边论,欲开屯田,广农殖。建武中,明帝欲使冲之巡行四方,兴造大业,可以利百姓者,会连有军事,事竟不行。

      冲之解锺律博塞,当时独绝,莫能对者。以诸葛亮有木牛流马,乃造一器,不因风水,施机自运,不劳人力。又造千里船,于新亭江试之,日行百馀里。于乐游苑造水碓磨,武帝亲自临视。又特善算。永元二年卒,年七十二。着易老庄义,释论语、孝经,注九章,造缀述数十篇。子暅之。
     
     暅之字景烁,少传家业,究极精微,亦有巧思。入神之妙,般、倕无以过也。当其诣微之时,雷霆不能入。尝行遇仆射徐勉,以头触之,勉呼乃悟。父所改何承天历时尚未行,梁天监初,暅之更修之,于是始行焉。位至太舟卿。

      暅之子皓,志节慷慨,有文武才略。少传家业,善算历。大同中为江都令,后拜广陵太守。

      侯景陷台城,皓在城中,将见害,乃逃归江西。百姓感其遗惠,每相蔽匿。广陵人来嶷乃说皓曰:“逆竖滔天,王室如毁,正是义夫发愤之秋,志士忘躯之日。府君荷恩重世,又不为贼所容。今逃窜草间,知者非一,危亡之甚,累棋非喻。董绍先虽景之心腹,轻而无谋,新克此州,人情不附,袭而杀之,此一壮士之任耳。今若纠率义勇,立可得三二百人。意欲奉戴府君,剿除凶逆,远近义徒,自当投赴。如其克捷,可立桓、文之勋;必天未悔祸,事生理外,百代之下,犹为梁室忠臣。若何?”皓曰:“仆所愿也,死且甘心。”为要勇士耿光等百余人袭杀景兖州刺史董绍先,推前太子舍人萧勉为刺史,结东魏为援。驰檄远近,将讨景。景大惧,即日率侯子鉴等攻之。城陷,皓见执,被缚射之,箭遍体,然后车裂以徇。城中无少长,皆埋而射之。
    ---------------------
    南齐书-祖冲之传,是南梁萧子显(487年--537年)所写,和祖冲之(429-500)几乎同时代,整篇传记没有一个字提到圆周率,历法、指南车、千里船等等发明,都一字不漏详细记载。

    回复删除
  4. 唐·魏徵

    志第十二
    律历中

    梁初因齐,用宋《元嘉历》。天监三年下诏定历,员外散骑侍郎祖恆奏曰:“臣先在晋已来,世居此职。仰寻黄帝至今十二代,历元不同,周天、斗分,疏密亦异,当代用之,各垂一法。宋大明中,臣先人考古法,以为正历,垂之于后,事皆符验,不可改张。”八年,恆又上疏论之。诏使太史令将匠道秀等,候新旧二历气朔、交会及七曜行度,起八年十一月,讫九年七月,新历密,旧历疏。恆乃奏称:“史官今所用何承天历,稍与天乖,纬绪参差,不可承案。被诏付灵台,与新历对课疏密,前期百日,并又再申。始自去冬,终于今朔,得失之效,并已月别启闻。夫七曜运行,理数深妙,一失其源,则岁积弥爽。所上脱可施用,宜在来正。”至九年正月,用祖冲之所造《甲子元历》颁朔。至大同十年,制诏更造新历,以甲子为元,六百一十九为章岁,一千五百三十六为日法,一百八十三年冬至差一度,月朔以迟疾定其小余,有三大二小。未及施用而遭侯景乱,遂寝。

    匏陈氏因梁,亦用祖冲之历,更无所创改。后齐文宣受禅,命散骑侍郎宋景业叶图谶,造《天保历》。景业奏:依《握诚图》及《元命包》,言齐受录之期,当魏终之纪,得乘三十五以为蔀,应六百七十六以为章。”文宣大悦,乃施用之。期历统曰:“上元甲子,至天保元年庚午,积十一万五百六算外,章岁六百七十六,度法二万三千六百六十,斗分五千七百八十七,历余十六万二千二百六十一。”至后主武平七年,董峻、郑元伟立议非之曰:“宋景业移闰于天正,退命于冬至交会之际,承二大之后,三月之交,妄减平分。臣案,景业学非探赜,识殊深解,有心改作,多依旧章,唯写子换母,颇有变革,妄诞穿凿,不会真理。乃使日之所在,差至八度,节气后天,闰先一月。朔望亏食,既未能知其表里,迟疾之历步,又不可以傍通。妄设平分,虚退冬至,虚退则日数减于周年,平分妄设,故加时差于异日。五星见伏,有违二旬,迟疾逆留,或乖两宿。轨褵之术,妄刻水旱。今上《甲寅元历》,并以六百五十七为章,二万二千三百三十八为蔀,五千四百六十一为斗分,甲寅岁甲子日为元纪。”又有广平人刘孝孙、张孟宾二人,同知历事。孟宾受业于张子信,并弃旧事,更制新法。又有赵道严,准晷影之长短,定日行之进退,更造盈缩,以求亏食之期。刘孝孙以百一十九为章,八千四十七为纪,九百六十六为岁余,甲子为上元,命日度起虚中。张孟宾以六百一十九为章,四万八1千九百为纪,九百四十八为日法, 万四千九百四十五为斗分。元纪共命,法略旨远。日月五星,并从斗十一起。盈缩转度,阴阳分至,与漏刻相符,共日影俱合,循转无穷。上拒春秋,下尽天统,日月亏食及五星所在,以二人新法考之,无有不合。其年,讫干敬礼及历家豫刻日食疏密。六月戊申朔,太阳亏,刘孝孙言食于卯时,张孟宾言食于甲时,郑元伟、董峻言食于辰时,宋景业言食于巳时。至日食,乃于卯甲之间,其言皆不能中。争论未定,遂属国亡。
    ------------------------
    隋书提到了祖冲之的历法,不过只用了两年。

    回复删除
  5. 隋书-律历中

    而后五数者,一、十、百、千、万也。《传》曰:“物生而后有象,滋而后有数。”是以言律者,云数起于建子,黄钟之律,始一,而每辰三之,历九辰至酉,得一万九千六百八十三,而五数备成,以为律法。又参之,终亥,凡历十二辰,得十有七万七千一百四十七,而辰数该矣,以为律积。以成法除该积,得九寸,即黄钟宫律之长也。此则数因律起,律以数成,故可历管万事,综核气象。其算用竹,广二分,长三寸,正策三廉,积二百一十六枚,成六觚,乾之策也。负策四廉,积一百四十四枚,成方,坤之策也。觚方皆经十二,天地之大数也。是故探赜索隐,钩深致远,莫不用焉。一、十、百、千、万,所同由也。律、度、量、衡、历、率,其别用也。故体有长短,检之以度,则不失毫厘;物有多少,受之以器,则不失圭撮;量有轻重,平之以权衡,则不失黍丝;声有清浊,协之以律吕,则不失宫商;三光运行,纪以历数,则不差晷刻;事物糅见,御之以率,则不乖其本。故幽隐之情,精微之变,可得而综也。

    趺祝夫所谓率者,有九流焉:一曰方田,以御田畴界域。二曰栗米,以御交质变易。三曰衰分,以御贵贱廪税。四曰少广,以御积冪方圆。五曰商功,以御功程积实。六曰均输,以御远近劳费。七曰盈肭,以御隐杂互见。八曰方程,以御错糅正负。九曰句股,以御高深广远。皆乘以散之,除以聚之,齐同以通之,今有以贯之。则算数之方,尽于斯矣。

    古之九数,圆周率三,圆径率一,其术疏舛。自刘歆、张衡、刘徽、王蕃、皮延宗之徒,各设新率,未臻折衷。宋末,南徐州从事史祖冲之,更开密法,以圆径一亿为一丈,圆周盈数三丈一尺四寸一分五厘九毫二秒七忽,朒数三丈一尺四寸一分五厘九毫二秒六忽,正数在盈朒二限之间。密率,圆径一百一十三,圆周三百五十五。约率,圆径七,周二十二。又设开差冪,开差立,兼以正圆参之。指要精密,算氏之最者也。所著之书,名为《缀术》,学官莫能究其深奥,是故废而不理。
    ---------------------------------
    隋书段落,可以肯定,最后一段是清朝乾隆年间翻刻隋书时添加进去的。

    回复删除
  6. 到了明代,突然变得 joke 起来,网上被盛赞的一位明代音律学家算出的圆周率是 sqrt(2)/0.45,而其他诸多数学家,有算出3.126 的,也有算出3.15 的,真可谓光怪陆离。
    ----------------------------
    朱载堉已经是明朝后期的人,依然不知道祖冲之的圆周率。

    他自己计算的圆周率是:sqrt2/0.45=3.14269

    隋书里如果真有祖冲之的密率,不至于这个博学多才的朱家后人一点不知道。


    这个例子发生在乾嘉学派大儒钱大昕、阮元以及杰出数学家李锐身上。钱大昕先是从《隋书律历志》,获知祖冲之的圆周率π值的估计:  

     古之九数,圆周率三圆径率一,其术疏舛,自刘歆、张衡、刘徽、王蕃、皮延宗之徒,各设新率,未臻折衷。宋末南徐州从事史祖冲之更开密率,以圆径一亿为一丈,圆周盈数三(刻本作二,误)丈一尺四寸一分五厘九毫二秒七忽,朒数三丈一尺四寸一分五厘九毫二秒六忽,正数在盈朒二限之间,密率圆径一百一十三,圆周三百五十五,约率圆径七,周二十二。又设开差幕、开差立,兼以正圆参之,指要精密,算氏之最者也。

    圆周径率,自刘徽、祖冲之以来,虽小有同异,大要皆径一周三一四而已。溉亭独创为三一六之率,与诸家之说迥殊。余考秦九韶《数学九章》「环田三积术」,其求周以径幂进位为实,开方为圆积,是九韶亦以三一六为圆率,与溉亭所创率正同,盖精思所到,闇合古人也。江宁谈教谕秦,今之算学名家,曾作一丈径木板,以篾尺量其周,正得三丈一尺六寸奇,以为溉李之说,至当不可易也。

    -------------------
    南宋数学家秦九昭认为圆周率=3.16,明朝数学、音律学家朱载堉认为圆周率=sqrt(2)/0.45=3.1427

    一直到清朝,还有数学家用测量的办法测量圆周率=3.16,直到这时,清朝数学家钱大昕才第一次引用了隋书中的祖冲之圆周率!

    回复删除
  7. 《隋书》最早刻于北宋天圣二年(1024),已失传。另有南宋嘉定间刻本残卷六十五卷及南宋另一刻本残存五卷传世。元朝大德年间饶州路刻本是比较好的版本,涵芬楼百衲本《隋书》即据此影印。清乾隆年间武英殿刊本是较为流行的版本。1973年中华书局影印的校点本即依据以上数种版本校勘整理而成,是目前最好的通行本。
    -----------------------------------------------
    宋朝、元朝的刻本都是残缺不全,乾隆年间的武英殿刻本最全、最流行,篡改的时间就是此时!

    可以肯定,乾隆年间武英殿翻刻隋书时,添加进去了这么一段话。

    回复删除
  8. 355/113的圆周率,是欧洲数学家1570年左右发现,传入中国应该是明朝末期的事。
        
      Ptolemy (c. 150 AD) 3.1416
      Zu Chongzhi (430-501 AD) 355/113
      al-Khwarizmi (c. 800 ) 3.1416
      al-Kashi (c. 1430) 14 places
      Viète (1540-1603) 9 places
      Roomen (1561-1615) 17 places
      Van Ceulen (c. 1600) 35 places
      --------------------------
      1600年,欧洲人已经把圆周率算到小数点后35位数,355/113的密率也早出来了。
      
      这才为乾隆时的武英殿刻本造假,提供了数据来源。

    回复删除
  9. 李淳风注解九章算术时清楚地表明,22/7才是圆周率的密率,根本不知道355/113的密率!

    回复删除
  10. 九章算术注释:

    〔淳风等按:术意以周三径一为率,周三十步,合径十步。今依密率,合径 九步十一分步之六。〕 问为田几何?答曰:七十五步。
      〔此于徽术,当为田七十一步一百五十七分步之一百三。 淳风等按:依密率,为田七十一步二十三分步之一十三。〕
    -------------------------------------
    九章算术认为径一周三,刘徽认为圆周率等于3.14,李淳风认为不准确,指出真正的密率是:22/7=3.1428

    由此推算,周长30步的圆,九章算术认为面积是75步,刘徽认为是71步又103/157,李淳风认为面积是71步又13/23。

    由此可见,李淳风完全不知道有355/113这个密率的纯在。

    回复删除
  11. (刘徽)案:弧田图令方中容圆,圆中容方,内方合外方之半。然则圆幂一百五十七,其 中容方幂一百也。又令径二尺与周六尺二寸八分相约,周得一百五十七,径得五 十,则其相与之率也。周率犹为微少也。晋武库中汉时王莽作铜斛,其铭曰:律 嘉量斛,内方尺而圆其外,庣旁九厘五毫,幂一百六十二寸,深一尺,积一千六 百二十寸,容十斗。以此术求之,得幂一百六十一寸有奇,其数相近矣。此术微 少。而觚差幂六百二十五分寸之一百五。以一百九十二觚之幂为率消息,当取此 分寸之三十六,以增于一百九十二觚之幂,以为圆幂,三百一十四寸二十五分寸 之四。置径自乘之方幂四百寸,令与圆幂通相约,圆幂三千九百二十七,方幂得 五千,是为率。方幂五千中容圆幂三千九百二十七;圆幂三千九百二十七中容方 幂二千五百也。以半径一尺除圆幂三百一十四寸二十五分寸之四,倍之,得六尺 二寸八分二十五分分之八,即周数也。全径二尺与周数通相约,径得一千二百五 十,周得三千九百二十七,即其相与之率。若此者,盖尽其纤微矣。举而用之, 上法仍约耳。当求一千五百三十六觚之一面,得三千七十二觚之幂,而裁其微分, 数亦宜然,重其验耳。

      淳风等案:旧术求圆,皆以周三径一为率。若用之求圆周之数,则周少径多。

      用之求其六觚之田,乃与此率合会耳。何则?假令六觚之田,觚间各一尺为面, 自然从角至角,其径二尺可知。此则周六径二与周三径一已合。恐此犹为难晓, 今更引物为喻。设令刻物作圭形者六枚,枚别三面,皆长一尺。攒此六物,悉使 锐头向里,则成六觚之周,角径亦皆一尺。更从觚角外畔,围绕为规,则六觚之 径尽达规矣。当面径短,不至外规。若以径言之,则为规六尺,径二尺,面径皆 一尺。面径股不至外畔,定无二尺可知。故周三径一之率于圆周乃是径多周少。

      径一周三,理非精密。盖术从简要,举大纲,略而言之。刘徽特以为疏,遂改张 其率。但周、径相乘,数难契合。徽虽出斯二法,终不能究其纤毫也。祖冲之以 其不精,就中更推其数。今者修撰,捃摭诸家,考其是非,冲之为密。故显之于 徽术之下,冀学者知所裁焉。〕 又术曰:周、径相乘,四而一。

      〔此周与上觚同耳。周、径相乘,各当一半。而今周、径两全,故两母相乘 为四,以报除之。于徽术,以五十乘周,一百五十七而一,即径也。以一百五十 七乘径,五十而一,即周也。新术径率犹当微少。据周以求径,则失之长;据径 以求周,则失之短。诸据见径以求幂者,皆失之于微少;据周以求幂者,皆失之 于微多。

      淳风等按:依密率,以七乘周,二十二而一,即径;以二十二乘径,七而一, 即周。依术求之,即得。〕 又术曰:径自相乘,三之,四而一。

      〔按:圆径自乘为外方,三之,四而一者,是为圆居外方四分之三也。若令 六觚之一面乘半径,其幂即外方四分之一也。因而三之,即亦居外方四分之三也。
      是为圆里十二觚之幂耳。取以为圆,失之于微少。于徽新术,当径自乘,又以一 百五十七乘之,二百而一。
    ---------------------------------------------------
    九章算术里,关于刘徽的这一段注释,也是清朝人伪造的。

    因为按照这里的记载,刘徽计算出了圆周率等于3927/1250=3.1416

    但下文里,李淳风居然完全不知道,一直声称刘徽计算的圆周率是157/50=3.14,不够精确,略微偏小。

    而李淳风给出的圆周率密率是22/7!

    由此可以看出,刘、李的注释前后发生了矛盾。

    回复删除
  12. 在现传本《九章算术》中,最早的版本乃是上述北宋本的南宋翻刻本(1213),现藏于上海图书馆(孤本,残,只余前五卷)。清代戴震由《永乐大典》中抄出《九章算术》全书,并作了校勘。此后的《四库全书》本、武英殿聚珍本、孔继涵刻的《算经十书》本(1773)等,大多数都是以戴校本为底本的。

    戴震(1724—1777),清代著名语言文字学家、自然科学家、哲学家、思想家。字东原,一字慎修,号杲溪,汉族,休宁隆阜(今安徽黄山屯溪区)人,乾隆27年举人,乾隆38年被召为《四库全书》纂修官。乾隆40年第六次会试下第,因学术成就显著,特命参加殿试,赐同进士出身。戴震治学广博,音韵、文字、历算、地理无不精通,又进而阐明义理,对理学家“去人欲,存天理”之说有所抨击。其视个体为真实、批判程朱理学的思想,对晚清以来的学术思潮产生了深远影响。梁启超称之为“前清学者第一人”,梁启超、胡适称之为中国近代科学界的先驱者。
    ----------------------------------
    南宋的课本是残缺不全的,只有前五卷,肯定没有上面的一段记载。

    现存的九章算术都是以戴震的校本为准翻印的。

    显然,问题就出在这里,戴震的校本又篡改了原文,把刘徽计算的圆周率由157/50,推到了3927/1250。

    回复删除
  13. 戴震是乾嘉学派的代表人物,这个学派的宗旨就是,西方所有的科技都是来源于支那!

    所有的定理和科技发明,我们祖上都有过!

    1775年-乾隆三十八年,戴震编撰四库全书,主要负责数学部分-所谓的十部算经,由此又篡改了隋书里的祖冲之圆周率的一段话,为支那人引用至今!

    这就是祖冲之圆周率的来源!

    回复删除
  14. 支那学者声称,祖冲之把割圆术运用到了极致,割圆割到24576边形,这个前提设的非常可笑。


    如果真要割到这么多边形,必须保证每一次割圆的边长都要达到足够多的精确度,现在的计算机做开方运算不过是小菜一碟,精确到小数点后七八十位也是一瞬间的事,祖冲之用算筹也能开方到这么高的精确度?这不是扯淡吗!


    刘徽用割圆术割到96边形,误差已经越来越大,小数点后四五位已经没办法保持准确,把不精确的边长逐渐推导下去,能够得到一个精确的圆周率吗!?

    回复删除
  15. 引:

    但戴震阴用西学而阳斥之,如他做的《勾股割圆术》,全用西法,只是把术语换成中国古词,便宣称三角学可以从勾股中推出,进而宣称此法古已有之,西学乃是从中国偷去的。戴震一直号召“不以人蔽己,不以己自蔽”,看来,不以人蔽己易,不以己自蔽难啊。
    ---------------------------------------------------------------
    戴震之无耻,可见一斑。

    回复删除
  16. zt:刀尔登:一网不捞鱼


    价值观越到核心,越不被事实撼动,这一点千古不易

    刀尔登


    互联网初兴的时候,有老先生担心:如果随便什么人都可以获得随便什么知识,长此以往,岂不要天下无渔民,弄得咱们没有皮皮虾吃?我宽慰他老人家说:才不会呢,有一些人,就算不上学,没互联网,一有机会,也要弃渔而农林牧副之,这种不安本业的人,原不必对他有什么指望;然而另一些,就像戏里萧桂英唱的,生在渔家,长在渔家,从里到外,一副渔家打扮,知识越多,越是不改其志,又何劳担心?


    人的一般立场,或容易被知识改变,最核心的那部分,却很难触动。假设我们原来相信天圆地方,大地又由乌龟驮着,后来有新说,称地为星球,接受这种知识,并不困难,毕竟谁也不是乌龟的亲朋故旧,没必要维护它的声望。但假如这新说是我不喜的人提倡,又假如我是某种集群主义者,一向以为自己所属的集体天下第一,只有别人欠它的,没有它欠别人的,那么,要接受这新说,就难免闷闷不乐,难免要去证明你说的虽然不算错,但多半是抄我的,或者本地情况特殊,偏偏就是方的,等等。


    这里做例子的,还只是表层的观念,纠缠固结在后面的,还有更深的。经常,知识越少的人,越是融通,而有些学富一两车、七八车的人,接触的新知越多,性子越乖戻。


    说到这里,想起个古老的命题。《大学》里讲的格物致知,“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朱子解释说,一旦知道了哪个好,哪个不好,“意不得不诚,心不得不正”。


    真是这样吗?用不着康德,咱们也能看得出,那可不一定。比朱子还早的程颐就说了,“德性所知,不假见闻”。其另有古怪主张,且不管他,单论这句话,是比朱子清明的。价值观越到核心,越不被事实撼动,这一点千古不易。后来的王学,从此申发开来——但不要欢呼,因为王学仍然要贯通心物,却在另一个方向上,良知就是天理,天理发挥,就是万物之理。


    这个道理说到极致,就是明儒刘宗周的名言:“只此一心,自然能方能圆,能平能真。圆者中规,方者中矩,平者中衡,直者中绳,四者立而天下之道冒是矣。”通俗地说,就是如果心意足够端正,什么物理化学,航天入地,需要的时候,自然会打心眼里汩汩流出。


    说到这里,我们会觉得,还是朱子亲切些。清代的大学者戴震,是朱学的一位继承者,在朱学的通和不通两个方面,都是好例子。在学者盛出的乾嘉时代,戴震以其渊博,称得上是头一号巨子,除了古典学问,他还通晓西洋历算,朱子定义的格物致知,他是实践者。


    戴震用功最深的数学著作,是《勾股割圆术》。此书比前人如梅文鼎的著作,在数学上并无新意,那么,他的功夫用在了什么地方呢?他把一套三角学,用古词和仿古的词,改造成了本土的算经。假如戴震不是不很老实、而是很不老实的话,他完全可以声称这是本埋没多年的古书,因为他这本伪经,造得确实很像。


    为什么做这种事?戴震相信三角学是西洋人从中国偷去的,他相信中国的勾股术内含着整套三角学,而他要把它推演出来——以戴震的聪明,怎么会不知道他的信心和事实相忤,怎么会不知道自己在“以勾股御三角”时,全是抄用对方?


    致知与诚意之间,到了要害处,仍然打不通,就像我们今天看到的,承认事实,既是最容易的,又是最难的。我上网看新闻,就有选择,比如我不喜欢月亮国,一看标题里有“月亮”,干脆就不打开。估计再过几年,我就会相信世界上并无月亮,那是别人瞎编的,挂个灯来骗我的。


    接受事实是美德,捍卫自己的核心价值观,也是美德。或许区别只在于,不同的价值观,包含的处理事实的方法不一样。另外,有的价值观,核心隐藏得很深,有的则到处是核心,举动便致命,所以防线漫长,雷池广大,未免令人手足无措矣。


    不管怎样,宽带再宽,也通不过人心的窒塞。拿勾股定理举例,你告诉小学生,商高不过是伪托的人名,《周髀算经》并没给出证明,小学生很容易接受,但你对上过大学的我讲这样的话,我非得和你拼了他的老命不可。

    价值观越到核心,越不被事实撼动,这一点千古不易 刀尔登

    回复删除
  17. 有人提出观点否定,证据是元朝大德九路刻本的隋书里就有祖冲之圆周率的记载,比安托尼兹率的发现要早两百多年,以此证明祖冲之的圆周率并非是后来抄袭西人的数学成果。

    有争论是好事,事不辨不明。

    元朝刻本的隋书是博物馆里的文物,无法浏览,从网上搜了一下,看到了结果。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022093e0100vohl.html

    大德九路本《隋书》存六卷
    王重民 饶州路 《隋书》 中国善本书提要 傅增湘 文化 分类: 元代刻本

    元大德九路本《隋书》存六卷

    《隋书》六卷,唐公孙无忌等撰,半页十行,行二十字,细黑口,双鱼尾,四周双边,版心上间有“尧寺”、“尧(上文下子)”字样,似为刻工姓名,中写书名及卷数,下为页码,间有刻工姓名及字数。又版心上有“嘉靖八年刊”、“嘉靖十年刊”等明代补版标记。王重民《中国善本书提要》著录为元大德间九路刊本,傅增湘《订补郘亭知见传本书目》著录为元大德饶州路儒学刊本。

    此书存卷十九至卷二十三,其中天文志上中下三卷(志十四、十五、十六)、五行志上下两卷(志十七、十八)、食货志一卷(志十九)。每卷卷首署“太尉扬州都督监修国史上柱国赵国公臣长孙无忌等奉敕撰”。

    大德为元成宗铁穆耳年号,起自1297年,迄于1307年,前后共十一年。其时元人入主中原未久,南宋虽亡,遗民俱在,故刻书承南宋遗绪,字体古拙,尚未坠赵字恶习。惟年代久远,版片残阕,虽经明代补版,漫漶之处触目皆是。所幸宋元旧观尚存,遗风不灭,虽纸墨凋敝,犹可遥想当年流风余韵。

    此书刊版颇为复杂,有嘉靖八年、十年补版,王重民云有正德十年补版,又有明显异于大德版之旧版。嘉靖补版版心为白口,单鱼尾;正德补版未见。大德旧版版心为细黑口,双鱼尾,版框高21厘米;未详年代之旧版为细黑口,三鱼尾,版框高22厘米,宽度也略大于大德版;又间有刻字类大德版而单鱼尾者,版框近似大德版。以是大德本《隋书》元明间屡次补刊。

    《隋书》元刊本以大德本为最早,傅增湘《订补郘亭知见传本书目》称卷末有天圣二年付雕牒文,故大德本实为元覆南宋本,民国间商务印书馆辑百衲本二十四史,即以大德本为底本。
    --------------------------------------
    此书存卷十九至卷二十三,其中天文志上中下三卷(志十四、十五、十六)、五行志上下两卷(志十七、十八)、食货志一卷(志十九)。

    而记载祖冲之圆周率的是隋书、卷十六、志十一、律历上、第二段、备数。

    很显然,元朝大德九路刻本里根本就没有祖冲之圆周率的记载。

    回复删除
  18. 刀儿登:

    戴震用功最深的数学著作,是《勾股割圆术》。此书比前人如梅文鼎的著作,在数学上并无新意,那么,他的功夫用在了什么地方呢?他把一套三角学,用古词和仿古的词,改造成了本土的算经。假如戴震不是不很老实、而是很不老实的话,他完全可以声称这是本埋没多年的古书,因为他这本伪经,造得确实很像。
    --------------------------------------------
    戴震下了大功夫把西人的数学成果全部改头换面、再用古文重新叙述一遍,可不是吃饱了没事干撑的,此人的目的就是伪造古书,以此证明西人的数学成就,中国早就有了。

    此人学品之差可见一斑。

    这次的伪造古书不知道因为何种原因而没有成功,不然祖冲之或刘徽名下又多了一本“勾股割圆术”。

    回复删除
  19. 《隋书》最早刻于北宋天圣二年(1024),已失传。另有南宋嘉定间刻本残卷六十五卷及南宋另一刻本残存五卷传世。元朝大德年间饶州路刻本是比较好的版本,涵芬楼百衲本《隋书》即据此影印。清乾隆年间武英殿刊本是较为流行的版本。1973年中华书局影印的校点本即依据以上数种版本校勘整理而成,是目前最好的通行本。
    ---------------------------------------------
    南宋嘉定刻本只存65卷(列传第三十),另一南宋刻本只存五卷(肯定没有卷十六),元朝大德九路刻本只有十九至二十三,共计五卷,也没有卷十六。

    现在的隋书都是以乾隆武英殿刻本翻印,这就是戴震篡改过的版本。

    回复删除
  20. 《隋书》最早付梓应在宋天圣二年(1024年),天圣二年刊刻《隋书》时,纪传题魏征撰,志题长孙无忌撰,以后各本多从此说,《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等则将全书题为魏征撰。国家图书馆藏一部宋刻残本,共5卷,为李盛铎旧藏,李跋称之为南宋建阳所刻,学界对此普遍认同,习称宋中字建本。卷八十五末有天圣二年隋书刊本原跋,可以视为天圣二年刊刻《隋书》的佐证。然天圣本今已不传,国家图书馆收藏的这部《隋书》为宋刻递修本,全书存六十五卷:一至九、十三至十五、十九至二十六、三十二至七十六,从所避宋讳看,应刊刻于南宋之初。学界习称小字本。此本为内阁大库散出之书,著名藏书家傅增湘先生曾经眼于宝应刘翰臣家,原为蝴蝶装,傅氏称之“厚茧纸禙封,黄绢为衣,尚是宋代宫装,惜虫蚀过甚,版心尽失,不可复治,爰命工重加装订,别选佳纸为衣,而以蜕衣附焉。”后已改为线装。
    ---------------------------------------------------------------
    上面帖子有个小失误。

    南宋刻本有两种,一种只存五卷,肯定没有卷十六。

    一种现存六十五卷(不是只有第六十五卷),全书共八十五卷,这本南宋刻本保留有1-9卷,13-15卷,19-26卷,32-76卷。

    关键的卷十六 律历上 还是没有。

    由此可以看出,南宋的两种隋书刻本加上元大德九路的隋书刻本,都不存在卷十六。

    由此也可以看出,祖冲之圆周率一段最早就是出现在武英殿-四库全书刻本里。

    回复删除
  21. 隋书八十五卷 (唐)魏徵等撰 宋刻本 李盛铎 袁克文跋 国家图书馆
    存五卷(二十四至二十五、八十三至八十五)
    -----------------------------
    南宋建阳刻本的隋书现存五卷,是24-25,83-85,没有卷十六。

    回复删除
  22. zt:

    古籍版本的辨伪
    www.henanbook.com 2002-11-19 河南文献

    古籍版本除了具备阅览研究的功能外,同古董一样具有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随着岁月的流逝,流传下来的古籍善本越来越少。这使得一些孤本、善本、珍本秘籍,也成为无价之宝。正因为如此,历代都有书商采取各种手段,私下将古籍版本加工作伪,对藏家进行欺诈,以牟取暴利。早在明代,汲古阁主人毛晋就在征购宋元本时出高价按页给钱,于是就有人制造赝品往那儿送。到了清代,不但有人作假宋元本,就连明代本和本朝的稀罕本子也有了假货,而且手段也越来越高明。虽然作伪给鉴别版本制造了许多困难,但作伪毕竟是作伪,总会留下一些痕迹。倘若我们了解一些作伪的常识,还是有助于我们的收藏。
    常见的古籍版本作古、作伪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纸张作古 鉴定古籍版本时,第一眼要验看纸料是否与作品刻印年代相符合。为了证明书籍的年代久远,作伪者往往用蔗糖炒糊加水或用栗壳、茶叶等煮水染纸,使纸色陈旧;有时也用锅蒸或烟薰让书纸变脆、变暗,增加古旧感。为了造成年代久远的假象,作假者还把书纸弄残或让虫蛀等。除了染色作伪外,还有用旧纸造伪本的,这种方法历代皆有。好在旧纸取价甚贵,用来印书的量较少。

    挖补粘贴 作伪者对于能暴露其作伪马脚的地方会进行加工改造,使原书的时代特点变更或版本年代情况模糊,然后以明清本冒充宋元本,以清本冒充明本等。一般用此种方法作伪者,总要使用挖补粘贴之术,仔细寻觅,会找到破绽。另外,对照其同类同种书,也可看出是否删改。浏览其内容,查看忌讳字等手段也可以识破其作伪之术。

    伪造印鉴题跋 一部古书经过多人之手和数家之藏,往往被钤上各种印鉴。这些钤上的印章,在描述书籍被收藏过程的同时,也反映了部分书籍版本的情况。特别是那些被名流大家收藏过或添加题跋的书籍,价格更是不菲。因此,许多作伪者就在这上面开动脑筋。印章题跋的辨伪,尚无什么好办法,只能先熟悉一些名家的印鉴字迹和印泥特色。遇到印鉴题跋,要细致核对,认真观察,综合其特征。时间长了,看多了,识别的能力也就增强了。

    炮制所谓孤本珍本,或改换书籍目录卷次,以残本充全书 一部书是孤本、珍本还是普版本,是全书还是残卷,其价值悬殊也很大。一些书商为了追逐暴利或抬高自己的收藏身价,不惜花费心思,挖改目录卷次,篡改书名、作者,对一些书进行改头换面,使藏家难以识别。他们首先割改目录卷次,造成全书的假象,然后添上伪造序跋,甚至钤伪造的印章。

    以上是作伪者一些常用之法,除此之外,还有作杂拼冒原本,以丛书零种充单刻本等。对于这些方法的识别,需要收藏者有一定的眼力,而眼力的提高是需要认真地学习和实践的。

    回复删除
  23. 毫无疑问的是,1905年从大清国购入的所谓汲古阁版本隋书,实际上是一本伪造的古书,是以四库全书版本为蓝本伪造。

    这本隋书现存于早稻田大学图书馆。

    回复删除
  24. http://archive.wul.waseda.ac.jp/kosho/r ... _p0030.jpg


    早稻田大学收藏的汲古阁版本隋书,1905年从大清国购入,已经是四库全书出版100年以后的事了。

    回复删除
  25. 红色印章上说明:明治三十八年八月(1905年8月)诸同仁悼山田一郎君集资所购以赠

    四库全书的编纂写是1772-1782年,据此已经100多年了。

    黑色图章:琴川毛鳳苞氏審定宋本

    回复删除
  26. zt:

    支那历史上的pi:

    《周髀算经》:周三径一,即pi=3

    汉朝,刘歆(约公元前50—公元23年),pi=3.1547

    张衡(78-139),pi有几个近似值:pi = 730/232 = 3.1467,pi = 92/29 = 3.172413,pi = 根号10 = 3.162

    汉朝,蔡邕,pi = 3.125

    魏晋,刘徽(3世纪),pi = 157/50 = 3.14,pi=3927/1250=3.1416(这个圆周率也是戴震伪造!)

    东晋与南北朝,何承天(370—447),pi = 3.1429或3.1432

    三国,王蕃(228—259),pi= 142/45 = 3.155


    !!!祖冲之(429—500),pi = 22/7,pi = 355/133,pi=3.141592


    宋朝,秦九韶,pi = 根号10 = 3.162

    明朝中叶,陈尽谟,pi = 3.1525

    明朝,朱载堉,首创全世界通用的音律之十二平均律,pi = 3.1427

    明朝,邢云路(明神宗年间),pi=3.1213,pi=3.126

    明朝,方以智(1611—1671), pi = 52/17 = 3.0588,

    明朝,程大位,被尊为算盘之神《算法统综》的作者,pi = 25/8 = 3.125

    清朝,王元启(1714—1786),钱塘(康熙年间),pi = 根号10 = 3.162

    清朝,顾长发,袁士龙,庄亨阳,pi = 3.125

    回复删除
  27. 钦定四库全书简明目録卷十一子部六天文算法类
    四库全书简明目録

    子部六

    天文算法类



    (3·6)天文算法类叙

    三代上之制作,类非后世所及。惟天文算法,则愈阐愈精。容成造术,颛顼立制,而测星纪闰,多述帝尧,在古初已修改渐密矣。洛下闳以后,利玛窦以前,变法不一。泰西晩出,颇异前规。门戸搆争,亦如讲学。然分曹测验,具有实徵,终不能指北爲南,移昏作晓。故攻新法者,至国初而渐解焉。

    圣祖仁皇帝御製数理精藴诸书,妙契天元,精研化本,于中西两法权衡归一,垂范亿年,海宇承流,递相推衍。一时,如梅文鼎等测量撰述,亦具有成书。故言天者,至于本朝,更无疑义。今仰遵圣训,考校诸家,存古法以溯其源,秉新制以究其变。古来疎密,釐然具矣。

    若夫占验禨祥,率多诡说。郑当再火,裨灶先诬。旧史各自爲类,今亦别入之术数家。惟算术、天文,相爲表里,《明史·艺文志》以算术入小学类,是古之算术,非今之算术也。今核其实,与天文类从焉。





    《周髀算经》二卷 《音义》一卷

    是书为相传古本,莫知谁作。其算法为句股之祖,其推歩即盖天之术,欧罗巴法实从此出。注为赵爽作。《隋志》作赵婴,未详孰是。《音义》为李籍作。原本舛讹,今据《永乐大典》所载宋本补脱字一百四十七,改误字一百一十三,删衍字一十八,补图二。



    《新仪象法要》三卷

    宋苏颂撰。元祐中,诏别裂浑天仪以颂提举,併诏记其制度,为此书。绍圣中始告成,故一名《绍圣仪象法要》。凡六十图,图各系说,颇为详悉。



    《六经天文编》二卷

    宋王应麟撰。三代以上推歩之书不传,而遗文时散见于六经。应麟因採掇成编,以着古法之梗概。虽以天文为名,实旁及隂阳五行卦气,悉备録。虽以六经为名,亦颇以史志互证。



    《原本革象新书》五卷

    元赵友钦撰。旧题赵缘督者,其号也。原本久佚,今从《永乐大典》録出。其名曰革象,盖取革卦大象之文。所论疎宻互见,明王禕病其冗芜,甞删润之。然术数主于测算,不论文词之工拙;且儒者之兼通,终不似専家之本业。故二本今并存焉。



    《重修革象新书》二卷

    元赵友钦撰。明王禕删定,其修饰字句较原本斐然可观,犹《新五代史》之于《旧五代史》也。



    《七政推歩》七卷

    明贝琳撰。即黙德纳马哈麻之回回厯也。梅文鼎《厯算书记》曰:回回厯法刻于贝琳其布立成,以太隂年而取距算,以太阳年巧蔵根数,虽其子孙为台官者莫能知。然回厯即西法之旧,率泰西本回厯而加精耳。



    《圣寿万年厯》八卷 附《律厯融通》四卷

    明郑王世子朱载堉撰。成化以后,以《大统厯》推交食多不騐,议改厯者日衆。载堉因撰此二书奏进,《明史》称其深得《授时厯》之义,而能匡所不逮,当事惮于改作格之不行,故于厯志多取其説云。


    回复删除
  28. 《古今律厯考》七十二卷

    明邢云路撰。言律者仅六卷,罕所发明,惟辨李文利黄锺长数为精确。言厯者六十六卷,持论立法皆不及郑世子之宻,而在厯法敝坏之日,亦足自成一家之言。



    《乾坤体义》二卷

    明西洋利玛窦撰。是为西法入中国之始。上卷言天象,皆发古人所未发,罕譬曲喻,具有至理。下卷言算术,以边线面积平圜椭圜互相容较,亦补古方田少广所未及。虽篇帙无多,而言天皆得诸实测,言算亦取以捷法,实较古术为精宻焉。



    《表度説》一卷

    测言算亦取以捷法,实较古术为精宻焉。明西洋熊三拔撰。其书因土圭旧制变为捷法,可以随意立表,分五体以明其説,盖西洋天圆地亦圆及北毬小于日轮之说,初入中国,泥古法者多骇之,故先即表度之易见者证明其理焉。



    《简平仪説》一卷

    明西洋熊三拔撰。其仪以天地二盘上下贯以枢纽,可旋转测量,大旨以视法取浑圆为平圆,而以平圆测量浑圆之数,凡名数十二则,用法十三则。



    《天问畧》一卷

    明西洋阳玛诺撰。于诸夫重数七政部位太阳节气昼夜永短交食本原地影麤细蒙气映漾曚影留光,皆设问答,以明其理。末载曚影刻分表及交食浅深图,説亦颇详。明与熊三拔表度说,盖互相发明。

    回复删除


  29. 《新法算书》一百卷

    明徐光启等与西洋龙华民等同撰。凡十一部,以五部明厯之基本,六部明厯之节次,冠以修厯缘起,记崇祯时新旧两法测騐辨争始末,后附厯法西传、新法表异二种,则西洋汤若望所续。其法实宻于旧法,而格于门户,不得立入国朝,后乃用以布授时之典焉。



    《测量法义》一卷 《测量异同》一卷 《句股义》一卷

    明徐光启撰。测量法义因利玛窦所译而衍之,首造器,次论景,次设问十五题以明测望之法,测量异同皆取古法。九章句股测量与新法相较,以测量仅句股之一端,故以专言句股之义者别为一卷焉。



    《浑盖通宪图説》二卷

    明李之藻撰。其法出自熊三拔简平仪,卷首总论仪之形体,上卷以下规画度分时刻及制用之法,下卷诸图皆表明法意也。



    《圜容较义》一卷

    明李之藻撰。亦利玛窦之遗法也。自序谓昔从利公研穷天体,因论圜容,拈出一义,次为五界十八题,借平面以推立圜,设角形以徵浑体云云。葢其法从四周取一面,即从一面以例四周,割圜形为衆角,即合衆角以成圜形也。



    《厯体畧》三卷

    明王英明撰。上卷六篇,中卷三篇,皆论天地象纬。下卷则续见欧罗巴书,撮其体要为七篇,又附论一篇。然上中二篇大旨亦与西法通,盖是时利玛窦説已传于中国也。其书立説皆浅近,可以为天学之入门。



    《御撰仪象考成》四十二卷

    康熙十三年圣祖仁皇帝御撰《律厯渊源》之第一部也。上编十六卷,曰揆天察纪以阐其理;下编十卷,曰明时正度以详其法;又表十六卷,以致其用于圆灵仪象。殚极精微,虽庖牺之仰观俯察未能踰聪明之天纵也。



    《御定厯象考成后编》十卷

    乾隆二年奉勅撰。初世宗宪皇帝因《御製厯象考成》中六仪之法,閲一甲子将届七十年嵗差之候。命续定《日躔》、《月离》二表,然有表无説,亦无算法,虑其久而失传,乃诏监臣増补图説,为推步之津梁。盖玑衡齐政之术,至是无馀藴矣。



    《御定厯象考成》三十二卷

    乾隆九年奉勅撰。凡御製玑衡抚辰仪二卷,恒星黄道经纬度表十三卷,恒星赤道经纬度表十二卷,月五星相距恒星黄赤道经纬度表一卷,天汉经纬度表四卷,皆考究嵗差以符天运,其星图视旧増一千六百一十四,则愈测而愈宻矣。

    回复删除


  30. 《晓菴新法》六卷

    国朝王锡阐撰。前一卷述句股割圜诸法,后五卷皆推步七政交食凌犯之术,梅文鼎甞称其学在薛凤祚上。



    《中星谱》一卷

    国朝胡亶撰。所订经星凡四十有五,于二十八宿之外,益以大角等十七星,与《御定仪象考成》中星更録不甚相逺。书作于康熙八年,存其度数,亦足以考嵗差也。



    《天经或问前集》四卷

    国朝游萟撰。是书凡前后二集,后集多支离汗漫之谈,此集于天道之运行皆设为问答,一一推其所以然,颇有理致。其不谈占騐,尤为精识。



    《天步真原》一卷

    国朝薛鳯祚撰。鳯祚初从魏文魁游,主持旧法,后见穆尼阁乃改从西学,此书即所译穆尼阁求交食法也。



    《天学会通》一卷

    国朝薛鳯祚撰。是书以表算法求交食,葢本穆尼阁天步真原而推演其术。



    《厯算全书》六十卷

    国朝梅文鼎撰。文鼎厯算之法近世推为絶学,受知于圣祖仁皇帝,有积学叅微之御题,此编裒集其厯算之书凡二十九种。



    《大统歴志》十七卷

    国朝梅文鼎撰。康熙丙午开局修明史,馆臣以文鼎精于算术就询明厯,文鼎因即大统旧法推衍注释以成此编,分三纲十七目,明厯之得失粲然明白。



    《勿菴厯算书记》一卷

    国朝梅文鼎撰。文鼎厯算诸书仅刋刻二十九种,此乃合其已刋未刋之书,各疏其论撰之意。凡推歩之书六十二种,算术之书二十六种,虽目録解题之类,而诸家之源流得失一一具明,实数家之总滙,故列之天文算法类焉。



    《中西经星同异考》一卷

    国朝梅文鼏撰。文鼏为文鼎之弟,数学亚于其兄。是书以丹元子歩天歌,与利玛窦《经天该》所列星名虽同,而位座有无、数目多寡往往不合,乃叅注其异同,以为此书。



    《全史日至源流》三十二卷

    国朝许伯政撰。皆溯稽经史传注,所载至朔气闰,质其合否,纠其谬误,亦颇有资于考证。



    《算学八卷续》一卷

    国朝江永撰。是编因梅文鼎《厯算全书》为之发明订正,一凖《御定厯象考成》折中其异同,踵事而增,愈推愈宻,可与文鼎书相辅而行。







    右天文算法类,推歩之属,三十一部,四百三十一卷。



    谨桉:推步之术古踈而今宻,故今所甄録新法为多,诸家算书为天文而作者入此门,与天文併合为帙不可割裂者亦入此门,其专言数者则别立为算书一类。







    《九章算术》九卷

    不着撰人名氏。原本久佚,今从《永乐大典》录出。葢《周礼》保氏之遗法,汉张苍删补校正而后人又有所附益也,晋刘徽、唐李淳风皆为之注。自周髀以外,此为最古之算经。



    《孙子算经》三卷

    不着撰人名氏,疑汉魏人所述,或以为孙武作者误也。原本讹缺,今从《永乐大典》校正。旧有甄鸾李淳风注,今则佚矣。



    《数术记遗》一卷

    旧本题汉徐岳撰,北周甄鸾注。《隋志》不着録。序中所言姓名时代多与史传牴牾,注亦无所发明,疑为伪作。殆因唐代算学所肄有此书,遂袭其名而依託欤?流传已久,姑録以备一家焉。



    《海岛算经》一卷

    晋刘徽撰,唐李淳风注。原本久佚,今从《永乐大典》録出。其书本名《重差》,皆测望之术,唐代乃改称《海岛算经》,葢因第一条以海岛之表设问,遂以卷首之字名之耳。



    《五曹算经》五卷

    不着撰人名氏,以《唐志》载有甄鸾注,知书在北齐前矣。原本讹缺,今从《永乐大典》校补。其甄鸾、韩延、李淳风之注,则《永乐大典》亦佚之。



    《五经算术》五卷

    北周甄鸾撰,唐李淳风注。原本久佚,今从《永乐大典》録出。名为五经,而书中举《易》、《书》、《诗》、《三礼》、《春秋》、《孝经》、《论语》中待算方明者列之,实则九经也。所引经文,皆据古本,尤足以考异订讹。



    《夏侯阳算经》三卷

    旧本题夏侯阳撰,时代未详,唐志载有甄鸾注,则北周以前人也。原本久佚,今从《永乐大典》録出。凡十有二门,其法务切实用,虽九章古法,非官曹民事所必需者亦畧而不载,于古算经中最为简要



    《张邱建算经》三卷

    旧本题张邱建撰,不着时代。序中引及夏侯阳,则犹在阳后也,其本乃毛晋汲古阁从宋椠影抄,首题甄鸾注、李淳风注释、刘孝孙撰细艸。葢犹北宋秘书监赵彦若等校本,其体例皆设为问答,叅较申明条理精密,文词亦简奥古雅。



    《缉古算经》一卷

    唐王孝通撰,并自注,志称李淳风注,误也。大旨以《九章商功篇》有平地役功受袤之术,于上寛下狭前高后卑阙而不论,因设二十术以明之。文词隐奥,猝不易通,而细研之,具有端绪。

    《数学九章》十八卷

    宋秦九韶撰。原本久佚,今从《永乐大典》録出。其书虽以九章为名,而别立九目,与古九章迴别。其法虽不尽精密,而大衍数中所载立天元一法,为郭守敬、李冶所本,欧罗巴之借根法至为巧妙,亦从此出也。



    《测圆海镜》十二卷

    元李冶撰。其书以句股容圆为题,自圆心圆外緃横取之,得大小十五形,皆无竒零,次列识别杂记数百条以穷其理,次设问一百七十则以尽其用,所演秦九韶立天元一法,为唐顺之、顾应祥等所不解,则精妙可知矣。



    《测圆海镜分类释术》十卷

    明顾应祥撰。应祥得李冶之书于唐顺之,而不得其立天元一之解,遂去其细艸,専演算法,改为此书,殊失冶之本意。然乗方之法不明,亦难以遽求其根本,应祥所演于读冶书者,不为无助也。



    《益古演段》三卷

    元李冶撰。原本久佚,今从《永乐大典》録出。冶以某氏所作《益古集》(桉:是书冶亦不知谁作),故原序但称曰某,以方圆周径羃积和较相求定为诸法,而秘其要旨不肯言,因为移补条目,釐定图式,演为六十四题,以畅明其义,大旨亦借以明立天元一法。



    《弧矢算术》一卷

    明顾应祥撰。弧矢之法始于元郭守敬授时厯艸,亦本于立天元一法,应祥得其书而不得立法之本,故惟补开带緃三乗方式及各弧矢相求术,其失与改测圆海镜等,其可谓初学门径,功亦畧同。



    《同文算指前编》二卷 《通编》八卷

    明李之藻演利玛窦所译法也。前编言笔算定位加减乗除之式,及约分通分之法,通编则以西术易九章分十六目,其论三率比例较古法方田粟米差分为详少广则畧而未备,盈朒方程梅文鼎谓之藻取古法以传之,非利氏本意,存之亦见古法西法互有短长也。



    《几何原本》六卷

    西洋萨几里得撰,利玛窦译,而明徐光启所笔受也。其书为欧罗巴算学之祖,原本十五卷,光启刋其最要者六卷。卷一论三角形,卷二论线,卷三论圆,卷四论圆内外形,卷五卷六俱论比例。



    《御製数理精藴》五十三卷

    康熙十三年圣祖仁皇帝御撰,《律厯渊源》中第三部也。上编五卷,以立纲明体曰数理本原,曰河图,曰洛书,曰周髀经解,曰几何原本;下编四十卷,以分条致用,曰首部,曰线部,曰面部,曰体部,曰末部,又表八卷,其别有四,曰八线表,曰对数阐微表,曰对数表,曰八线对数表。通中西之异同,殚天人之微奥,自隶首以来咸未窥斯秘也。



    《㡬何论约》七卷

    国朝杜知耕撰。是书取徐光启所受《几何原本》重为删削,故名曰论约。末附十题,则又知耕所推衍也。



    《数学钥》六卷

    国朝杜知耕撰。其书列古法九章,以今线面体三部之法隶之,与方中通数度衍体例相同,而每章设例必标其凡,于首每问答有所旁通,必附其术于下,每引证必着所出,条理尤详。



    《数度衍》二十三卷 《附録》一卷

    国朝方中通撰。盖集诸书之长,勒为一编。其推阐九章本《御製数理精藴》,其几何约本徐光启,其珠算本程大位算法统宗,其笔算筹算本李之藻同文算指,尺算本陈荩谟天算用法。惟数原律衍二门,未详所本耳。



    《句股引蒙》五卷

    国朝阵訏撰。是书亦杂採诸法而成,虽未造精微,而浅显易入,其名曰引蒙,盖以此也。



    《句股矩测解原》二卷

    国朝黄百家撰。所论句股测望之法,即《海岛算经》之遗术,与熊三拔度表説大㮣相近,而专明一义,其説尤详。



    《少广补遗》一卷

    国朝陈世仁撰。其书以一面尖堆及方底三角底六角底尖堆各半堆等题,分为十二法,有抽竒抽偶诸目,盖堆垜之法也。堆垜为少广之一目,算书多未详説,故名曰补遗。



    《庄氏算学》八卷

    国朝庄亨阳撰。乃其官淮徐海道时经理河防,于髙深测量之法随事推究,设问答以穷其变,随笔札记,后人以其残稿编为此书。末附七政歩,则本之新法算书而摘取其要。



    《九章録要》十二卷

    国朝屠文漪撰。以古九章合今法,与杜知耕《数学钥》大致畧同,而互有踈宻,彼此可以相补。





    右天文算法类,算书之属,二十五部,二百八卷。





    (《钦定四库全书简明目録卷十一子部六天文算法类》)
    ---------------------------
    这个子部六主编就是戴震,也是戴震篡改古书的目录表。

    经戴震之手编纂,篡改之出比比皆是。

    回复删除
  31. 赵友钦在《革象新书》第五卷「乾象周髀 」中记载了赵友钦对于圆周率的研究。他的研究特点是,他分析了历代圆周率的近似值,并提出了外圆内接正四边形起算圆周率的方法,由圆内接正方形算起,逐次由四边求八边,八边求十六边,求到16384边,获得近似值为3.141592,验证了祖冲之π值估计的正确性。
    ----------------------------------
    如果赵友钦已经算出3.141592的圆周率,为什么朱载堉不知道?
    秦九昭也不知道,从宋末元初到清朝四库全书编纂之前,没有一个人知道,引用过赵友钦的这个精准的圆周率?

    回复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