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23日星期四

北宋的矿产量,令人难以置信的铜产量。

宋史-食货志七:

“凡金、银、铜、铁、铅、锡监冶场务二百有一:金产商、饶、歙、抚四州,南安军。银产凤、建、桂阳三州,有三监;饶、信、虔、越、衢、处、道、福、汀、漳、南剑、韶、广、英、连、恩、春十七州,建昌、邵武、南安三军,有五十一场;秦、陇、兴元三州,有三务。铜产饶、处、建、英、信、汀、漳、南剑八州,南安、邵武二军,有三十五场;梓州有一务。铁产徐、兖、相三州,有四监;河南、凤翔、同、虢、仪、蕲、黄、袁、英九州,兴国军,有十二冶;晋、磁、凤、澧、道、渠、合、梅、陕、耀、坊、虔、汀、吉十四州,有二十务;信、鄂、连、建、南剑五州,邵武军,有二十五场。铅产越、建、连、英、春、韶、衢、汀、漳、南剑十州,南安、邵武二军,有三十六场、务。锡产河南、南康、虔、道、贺、潮、循七州,南安军,有九场。水银产秦、阶、商、凤四州,有四场。朱砂产商、宜二州,富顺监,有三场。”

“皇祐中,岁得金万五千九十五两,银二十一万九千八百二十九两,铜五百一十万八百三十四斤,铁七百二十四万一千斤,铅九万八千一百五十一斤,锡三十三万六百九十五斤,水银二千二百斤。”

“既而山泽兴发,至治平中,或增冶或复故者六十有八,而诸州坑冶总二百七十一:登、莱、商、饶、汀、南恩六州,金之冶十一;登、虢、秦、凤、商、陇、越、衢、饶、信、虔、郴、衡、漳、汀、泉、建、福、南剑、英、韶、连、春二十三州,南安、建昌、邵武三军,桂阳监,银之冶八十四;饶、信、虔、建、漳、汀、南剑、泉、韶、英、梓十一州,邵武军,铜之冶四十六;登、莱、徐、兖、凤、翔、陕、仪、邢、虢、磁、虔、吉、袁、信、澧、汀、泉、建、南剑、英、韶、渠、合、资二十四州,兴国、邵武二军,铁之冶七十七;越、衢、信、汀、南剑、英、韶、春、连九州,邵武军,铅之冶三十;商、虢、虔、道、贺、潮、循七州,锡之冶十六;而水银、丹砂州冶,与至道、天禧之时则一,皆置吏主之。是岁,视皇祐金减九千六百五十六,银增九万五千三百八十四,铜增一百八十七万,铁、锡场百余万,铅增二百万,又得丹砂二千八百余斤,独水银无增损焉。”

“元丰元年,诸坑冶金总收万七百一十两,银二十一万五千三百八十五两,铜千四百六十万五千九百六十九斤,铁五百五十万一千九十七斤,铅九百十九万七千三百三十五斤,锡二百三十二万一千八百九十八斤,水银三千三百五十六斤,朱砂三千六百四十六斤十四两有奇。”

“南渡,坑冶废兴不常,岁入多寡不同。今以绍兴三十二年金、银、铜、铁、铅、锡之冶废兴之数一千一百七十,及乾道二年铸钱司比较所入之数附之:
  湖南、广东、江东西金冶二百六十七,废者一百四十二;湖南、广东、福建、浙东、广西、江东西银冶一百七十四,废者八十四;潼川、湖南、利州、广东、浙东、广西、江东西、福建铜冶一百九,废者四十五。旧额岁七百五万七千二百六十斤有奇,乾道岁入二十六万三千一百六十斤有奇。
  淮西、夔州、成都、利州、广东、福建、浙东、广西、江东西铁冶六百三十八,废者二百五十一,旧额岁二百一十六万二千一百四十斤有奇,乾道岁入八十八万三百斤有奇。
  淮西、湖南、广东、福建、浙东、江西铅冶五十二,废者一十五,旧额岁三百二十一万三千六百二十斤有奇,乾道岁入一十九万一千二百四十斤有奇。
  湖南、广东、江西锡冶一百一十八,废者四十四,旧额岁七十六万一千二百斤有奇,乾道岁入二万四百五十斤有奇。”


1:铜产量(斤)

皇佑中(约1052年) 五百一十万八百三十四斤

治平中(约1066年) 六百九十七万八百三十四斤

元丰元年(1078年) 一千四百六十万五千九百六十九斤

乾道二年(1166年) 二十六万三千一百六十斤
--附:旧额岁七百五万七千二百六十斤有奇

--------------------------------------
北宋的铜产量确实是一个惊人的数字,正常年份课铜都在五六百万斤,,最高纪录一千四百六十万多斤,折合9000多吨(一宋斤=640克),要知道1949年支那的铜产量不过是3000吨。



2:铁产量(斤)

皇佑中(约1052年) 七百二十四万一千斤

治平中(约1066年) 百余万斤

元丰元年(1078年) 五百五十万一千九十七斤

乾道二年(1166年) 八十八万三百斤有奇
--附:旧额岁二百一十六万二千一百四十斤有奇

-----------------------------------------
课铁量忽高忽低,北宋时最高七百多万斤,最低百余万斤,南渡之后,乾道年间,一年课铁八十八万余斤,旧额(南渡之前的北宋)二百一十六万余斤。

北宋末期,一年课铁量两百余万斤算是正常产量,之前有时也会达到五百万斤以上。

北宋一年课铁折算过来是640-4600吨,大致比唐朝的1000吨年产量高,但南宋时课铁量降到560吨。

和北宋的课铜量比,课铁量大大的不如,铜多铁少,令人费解。

3:金(两)

皇佑中(约1052年) 一万五千九十五两

治平中(约1066年) 五千四百三十九两

元丰元年(1078年) 一万七百一十两

乾道二年(1166年) 湖南、广东、江东西金冶二百六十七,废者一百四十二
已经谈不上有什么金产量,估计也就一两千两。
------------------------------------------
当时的金银比价大约是1:5,金产量少得可怜,北宋时,最多的年份也就一万五千多两,低的年份只有五千多两,南渡之后,金治大多废弃,产量能达到一、两千两都算运气。

折算下来,北宋最高年份一年产金不过600公斤,低时只有200多公斤,南渡之后,一年最多也就一百多公斤的产量。


4:银产量(两)

皇佑中(约1052年) 二十一万九千八百二十九两

治平中(约1066年) 三十一万五千二百一十三两


元丰元年(1078年) 二十一万五千三百八十五两

乾道二年(1166年) 湖南、广东、福建、浙东、广西、江东西银冶一百七十 四, 废者八十四。
--南渡后,每年课银十万两就算不错了。
------------------------------------------
北宋年间,正常年份,一年课银也就是二十万多两,治平中最多,一年三十一万多两,南渡后,银治废了一半,估计也就十万两的产量了。

这点银微不足道,北宋给辽国一年岁币银20万两,给西夏一年岁币银7.2万两,合计27.2万两,已经超出北宋时的产银量。

南渡后,南宋向金国称臣纳贡,一年的岁币银25万两,后改为20万两,是南宋产银量的两倍。


5:锡(斤)

皇佑中(约1052年) 三十三万六百九十五斤

治平中(约1066年) 百余万斤

元丰元年(1078年) 二百三十二万一千八百九十八斤

乾道二年(1166年) 二万四百五十斤有奇
--附:湖南、广东、江西锡冶一百一十八,废者四十四,旧额岁七十六万一千二百斤有奇。
--------------------------------------
课锡量忽高忽低,北宋时最低一年课锡三十三万多斤,最高一年课锡两百三十二万多斤,北宋末年,正常年份,一年课锡七十六万余斤,南渡后,矿治废了三分之一,产量暴跌到二万四百五十斤,较北宋最高产量,不足百分之一!


6:铅(斤)

皇佑中(约1052年) 九万八千一百五十一斤

治平中(约1066年) 两百九万八千一百五十一斤

元丰元年(1078年) 九百十九万七千三百三十五斤

乾道二年(1166年) 一十九万一千二百四十斤有奇
--附:淮西、湖南、广东、福建、浙东、江西铅冶五十二,废者一十五,旧额岁三百二十一万三千六百二十斤有奇。
-----------------------------------------
北宋铅产量已开始只有九万八千余斤,治平中一跃增加了两百万斤,元丰中达到顶点-九百一十九万多斤,北宋末年,一年课铅三百二十一万余斤,南渡后,铅治废了四分之一,产量下降到十九万余斤,较之北宋元丰中,只有百分之二。


7:水银(斤)

皇佑中(约1052年) 二千二百斤

治平中(约1066年) 二千二百斤

元丰元年(1078年) 三千三百五十六斤
----------------------------------------------
南渡后,水银产量不详,北宋最高年份也就三千三百多斤,平常两千二百斤,水银用处不大,产量也不高,不是重要的矿产,宋史记载也不详细。


8:丹砂(朱砂)产量(斤)

治平中(约1066年) 二千八百余斤

元丰元年(1078年) 三千六百四十六斤十四两有奇
----------------------------------------------
朱砂 即硫化汞,化学品名称HgS;朱砂又称辰砂、丹砂、赤丹、汞沙,是硫化汞的天然矿石,大红色,有金刚光泽至金属光泽,属三方晶系。朱砂主要成份为硫化汞,但常夹杂雄黄、磷灰石、沥青质等。 朱砂有无镇静催眠作用,认识不甚一致;有解毒防腐作用;外用能抑制或杀灭皮肤细菌和寄生虫。 朱砂为汞的化合物,汞与蛋白质中的疏基有特别的亲合力,高浓度时,可抑制多种酶和活动。进入体内的汞,主要分布在肝肾,而引起肝肾损害,并可透过血脑屏障,直接损害中枢神经系统.

9:矾

白矾出晋、慈、坊州、无为军及汾州之灵石县,绿矾出慈、隰州及池州之铜陵县,皆设官典领,有镬户鬻造入官市。晋、汾、慈州矾,以一百四十斤为一驮,给钱六十。隰州矾驮减三十斤,给钱八百。博卖白矾价:晋州每驮二十一贯五百,慈州又增一贯五百;绿矾:汾州每驮二十四贯五百,慈州又增五百,隰州每驮四贯六百。散卖白矾:坊州斤八十钱,汾州百九十二钱,无为军六十钱;绿矾,斤七十钱。

  建隆中,诏:“商人私贩幽州矾,官司严捕没入之。”继定私贩河东幽州矾一两以上、私鬻矾三斤、及盗官矾至十斤者,弃市。开宝三年,增私贩至十斤、私鬻及盗满五十斤者死,余罪论有差。太平兴国初,以岁鬻不充,乃诏私贩化外矾一两以上、及私鬻至十斤,并如律论决,再犯者悉配流,还复犯者死。淳化元年,有司言:“慈矾滞积,小民多于山谷僻奥之地私鬻侵利。而绿矾价贱,不宜与晋矾均法。”诏同犯私茶罪赏。
------------------------------------------
白矾、绿矾在宋朝也是一种重要的矿产,主要可以用于中药,明矾还可用于制备铝盐、发酵粉、油漆、鞣料、澄清剂、媒染剂、造纸、防水剂。



宋朝一斤=640克,一年课铜1460万斤,相当于9000多吨,这个产量着实惊人,要知道1949年的支那年产铜不过3000吨。

而且北宋时主要产铜地是广东岑水铜场,产量占全国的88%。

zt:

宋代铜都——铁龙


凡到过湖北武当山和北京的人,无不为80多吨的金殿、250多吨的西山卧佛及42吨多的故宫永乐大钟称奇。在盛赞古人高超技术造出这天衣无缝的惊世之作的同时,也许会有人问,铸造这些珍品所需巨量的铜又出产于何地?曾有传说“武当金殿岑水铜”,说永乐年间铸造铜器的铜,有一半是来自于广东省翁源县的铁龙林场。

  在古代,中原文化和人口的南迁给岭南的翁源带来先进的采掘和冶炼技术,到唐末,铁龙就有小规模的铜矿开采和冶炼。北宋咸平二年(999年),官府在今龙集新山子的岑水一带开铜场,到至和二年(1055所),岑水(铁龙古称)铜场已达年产铜50多万公斤以上,成为全国三大铜场之一。到元丰元年(1078),岑水铜场已发展到常年有厂房、炉头数百间及10万人从事开采和冶炼铜业,铜的年产量也上升到640多万公斤,占当时全国总产量的88%,还为朝廷铸钱币从45万上升到100万贯,成为铜都和钱币铸造基地。

  据翁源县志记载,时任北宋工部尚书、曾在翁源生活、读书的余靖来岑水铜场考察后作记载说:“目韶披山带海,杂产五金,四方之内,弃农有兵器慕利而至者不下十万人。”大文豪苏东坡在绍兴初年(1094年)经羊径古道上韶州府,看到岑水铜场一片繁荣景象,也留下赞句:“坑流窟发钱涌地,暮施百镒朝吉缓。”

   刚建立起来的明朝,需要大量的铜来参与故宫和武当山道场的建设,这重任无疑就落在占全国总产量八成多的岭南岑水铜场上。史书没有记载(事实上其时的翁源县志和韶州府志已被焚毁和篡改),所以只有“武当金殿岑水铜”的民间口头传说。

  铁龙不但盛产铜矿,铁矿也一样丰富,宋乾兴(1029年)年间还是广南东路生产基地。自鸦片战争后,外国列强趁机掠夺铁龙的铁矿资源,就地冶炼后的炉渣堆积成一个极大的大坪,当时人称之为“铁屎坪”,并演化成行政区“铁场铺”取代“鸡笼铺”旧名。
  今日的铁龙是以林业为主的国营林场,丰富的矿产资源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盛极几朝的铁龙,仍像一颗灿烂的明珠,发出美丽的光芒。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