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16日星期四

镖局起源于清朝

镖局起源于清朝时代 镖师多使用擒拿法化解争斗

来源:《武魂》


  旧时镖局相当于今天的保安公司,镖局自诞生到消亡经历了大约200余年。关于镖局的记述,早年间为梅兰芳编写过《天女散花》、《太真外传》等几十出新戏的齐如山先生就写过《镖局》专著;近年学者方彪的《镖局史话》、曲彦斌的《中国镖行》,也都是很有份量的作品。我的师父吴斌楼曾经做过镖师,对镖局旧事多曾提起,故而笔者也曾撰写过关于镖局的文章。今把零散发表的稿件略加整理,力求有个系统呈献给读者,也算是对武术旧闻的记录。

  (一) 镖局的起源

  镖局起源于何时,现在通行的说法是在清朝康熙末期或乾隆初期。其依据不外有三。一是北京会友镖局的镖师李尧臣所言:会友有两百年历史。会友镖局于1922年歇业,算起来应创始于1722年前后,正是康熙末年。会友是当时京城著名的八大镖局之首,李尧臣的话应该有可信度。二是在《山西票号史》这部书中有这样的记述:镖局之鼻祖是山西人张黑五,人称“神拳”,于清乾隆间(1736-1795)在北京前门外大街创立“兴隆”镖局。但关于这位镖局鼻祖的资料甚少,今人无法了解他的相关情况。第三种说法来源于创作于晚清的侠义小说,如《三侠剑》、《施公案》、《彭公案》等书中。这些小说描写了创立南七北六十三省总镖局的胜英以及他的后辈黄三太、季全、欧阳德、杨香五乃至黄天霸等一干镖师的故事。故事着眼于绿林人物“归化”王朝,糟粕不少,但背景却是在康熙年间。似从侧面说明,在康熙末年已有镖局形式出现了。

  镖局是个机构,它承接保护人员、财物安全的业务。它的经营模式主要是走镖、护院两项。走镖是护送人员或财物转移,它既为私家护送财物,也为官方护送饷银、稅银,同时还承揽护送官员上任,护送官眷返乡,护送商人收款等业务。护院则是保障雇主(官员、财主、商号、豪宅)的人员财物安全,提供安保服务。

  其实,这种保护人员财产 的“安保”职业,古已有之。三国时典韦不就是曹操的保镖吗?《兴唐传》有程咬金、尤俊达长叶岭打劫杨林护送的一十六万龙衣纲的故事,《水浒传》中有杨志押解生辰纲的故事,这个押解的形制,很类似镖局走镖的雏形,但本质不同。《水浒传》《兴唐传》所写的是官方派遣的押送队伍,而镖局是民办的保安公司,是承揽保护运送财物的生意机构,是纯粹的商业行为。《金瓶梅》中西门庆“要开个标行”,《三侠剑》中胜英开的十三省总镖局,《彭公案》《施公案》中的镖客黄三太、黄天霸的保镖护院故事和我们说的镖局才属一类。

  康熙在位61年,在他主政的后期,社会相对稳定,显现出康乾盛世的征兆。经济有了发展,人民自给自足,商业活动也频繁起来,货物流通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必须。但满汉之间的民族矛盾还存在,反清的天地会、白莲教活动活跃,治安状况堪忧,强盗土匪占山为王,恶霸地主鱼肉一方,再加上交通运输的不便利,又都成为货物流通的障碍,因此需要有一群人为流通的货物、客商提供安全保护,并以此业务赚钱谋生。而以此谋生的人为了壮大自己的力量必须成立一种机构——镖局才应运而生。

  (二) 开办镖局

  镖局这个行业极具风险,不是等闲之人便可开办。因此开办镖局得有几个必备的条件:一是得有熟悉镖路详情的总镖头,他对所走镖路的路况、匪情了如指掌,并且与沿途豪杰有交情。二是得有武艺高强的镖师,是有真本事的“尖卦子”。三是得有本钱,一旦失镖赔得起。四是在官面上有靠山,一旦失镖,官府能派兵协助缉拿。这便是说,开镖局的人,在当地得官私两面都叫得响。

  早年间的镖局都有大富商的背景。这类镖局只为某一个东家服务,有相对稳定的客户,可说这类镖局相当于某一个东家的私人保镖队伍。早年间山西祁县、太谷、平遥一带的镖局就带有这样的性质。后来,随着客户多、客源广,镖局的业务范围也逐渐扩大了,由服务于一个或几个东家发展成承揽多种安保业务了。

  镖局开办时,先得亮镖立万儿,也就是下帖请客。凭着开办人的名头,当地的富商大贾、官府要人就前来捧场,这头一脚才算踢了出去。否则亮镖不顺,就很难揽到买卖,还会有人前来踢馆。

  镖局亮镖顺利,第二步是头趟镖,这是最最要紧的。因为沿途劫匪、恶霸、武林高人知道是新开镖局的镖车,多数会前来寻衅,也就是看你懂不懂江湖规矩,看你的武艺本领高不高。而当地买卖家也都关注你这头趟镖的成败,来考察镖局的实力和可信度。这头趟镖顺利走完,就算在这条路上立住了万儿,一路上会交多少朋友,包括黑道的朋友,从此再走这路镖便会畅行无阻,买卖也便兴隆起来。

  (三)黑白两道

  镖局和官府的关系是密切的,为的是关键时刻可以动用官府的力量。会友镖局在光绪25年,光绪27年发生两次失镖事件,最后都动用了官军围剿,才夺回镖银。会友的东家是当时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李鸿章,据说李鸿章并没有资本注入,只是挂名东家,会友还派镖师为李鸿章宅邸护院。而就凭李鸿章的名号,哪家官府敢不买会友的帐。

  镖局和盗匪也非势不两立,而多数情况是朋友。镖局要承认镖局的饭是“朋友”给的,每逢走镖路过“朋友”辖地时,必要备礼拜山。而盗匪认定镖客够朋友,不但不劫,还会护送出自己的辖地。逢至年节,盗匪要到城里逛逛,买点东西,必会投奔镖局。镖局不仅负责他的吃住,还要负责他的安全,全陪到底。盗匪走时,镖局一定会将他护送到安全地带。而官府对于投奔镖局的盗匪,即使是大盗,也不缉拿,给足镖局的面子,官匪一家可见一斑。盗匪进城自也不会生事,甚至连酗酒、赌博、嫖娼的事也不去干。镖局与盗匪默契一至如此。

  (四)保镖业的种类

  镖局是对保镖行业的总称。其实,由于规模不同、业务范围不同,它可分为镖局、镖户、镖客三种。

  镖局是企业,相当于公司,从业者从数十人到数百人甚至上千人不等。大型镖局还可以在镖路的要塞或终点像省城、军队驻节地等处设立分号。会友镖局鼎盛时期,镖路涉及直、鲁、晋、陕、江、浙各省,以及东北三省和张家口热河等地。在天津、南京、上海、西安都设有分号。从业者一千多人。业务也极广泛,既为客商护运银钱、财物,也为官府护送稅银、饷银;既受雇当私人护卫,也为商场、豪宅坐夜护院。有些小镖局还会为偷盗库银的库丁、妓院赌场的从业者提供保护,民国时期则为歌舞厅、夜总会“看场子”。

  镖局的从业者,多是武林高手,且往往是一个拳种门派中的师徒、师兄弟,为的是同门同宗,人亲义亲刀枪把子亲,遇事会舍死忘生,互相照应。像会友镖局,全是练三皇炮捶的。李尧臣原练太祖拳,入了镖局,先得拜宋彩臣为师学习三皇炮捶。源顺镖局,则是练六合拳的,以大刀王五为首,镖师们不是师兄弟便是徒弟、徒侄。福源镖局的从业者则是练戳脚的。早年间福源有名的镖师魏昌义,那是我的师祖。清末民初,有名镖师魏希贤、吴振堂,那是我的师伯。我的师傅吴斌楼进镖局则是因魏希贤患病,替代魏希贤走的镖,也是在福源。

  镖户与镖局最大的不同是:镖户称霸一方,属地方势力,它大都建在水路交通要道上,势力范围也就方圆一二百里。在他的势力范围内,他保证雇主的生命财产安全,出了势力范围就由别的镖户接管了。所以镖户的规模和影响远不如镖局,从业者也不很多。它不以武术门派论业者,而多是亲属、邻里,讲究的是血缘亲情,所谓“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北京地区有名的镖户是“贯市李家”。贯市在京北昌平地区,处于北京往北的交通要塞,当年是商家进京出京落脚的地方。贯市李家在当地颇有势力和威望,是商人往北走时常会雇佣的镖户。早在雍正年间,李家便出了个“神弹子李五”的名镖师。到庚子年间(1900),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仓皇出逃,途径贯市时,李家提供了骡轿,并派镖师护驾到太原。为此受了皇封。

  镖客,就是保镖的个体户。他们没有组织,当年在前门打磨厂一带的旅店里,就常住着这些等待雇佣的散镖客。一些个体商人出外办货催款,或一些小商人的零星货担需要运输,便到旅店里去雇镖客,谈好价钱便护送雇主上路,少则一人,多则数人。同去者必是熟人、朋友或兄弟子侄。他们所收佣金多半少于镖局,镖局通常要收物值的百分之五左右,而镖客所收则是双方均认可的价格。

  (五)镖师的本领和素质

  想做镖师,首要的是武功,没有武功的文弱之人是不能做镖师的,而且武功必须是上阵对敌的真功夫,得属于江湖上的“尖卦子”。

  通常一个投靠镖局的人,必须会拳术、刀术、枪术。拳术、单刀为步战,枪术为马战。入门后还要学些镖局本门的功夫。一个镖师必得做好与群匪搏斗的准备,所以一些“一龙斗三虎”的技法,擒拿与反擒拿的手法都是要会的。走镖时,镖师尽量不杀人,所以擒拿法对化解争斗很有用。

  镖师还得会几手暗器,为的是出其不意。飞蝗石子、飞镖、袖箭、袖弩等,都应会一两样。我的师父会飞镖,他曾传授过阳手镖、阴手镖和回手镖的打法。尤其是把飞镖加在刀法、剑法之中,更有令人防不胜防之功效。清末民初,火器流行,很多镖师还配有火铳、六轮手枪,也是到关键时候才用。

  镖师还得会夜行术,就是轻功,这是为替人护院时用的。我在“武人从艺 艺人从武”一文中讲到“粘糖人”的轻功,那是隐蔽自身,防敌发现。还得会飞檐走壁,也就是能窜到房上,并能在房脊上疾跑,这是针对“房上有贼”需要的功夫。还有一种“夜行步”,是不出声响的大步跑,我的启蒙老师程全宝曾教过我练“夜行步”,双脚不能像跑步一样有腾空,双膝弯曲,擦着地皮,步子很大,跑起来不仅速度不低于跑步,关键是无声,跑长了人也不喘,夜间追贼用得着。

  保镖是个有很大风险的职业,一旦在荒郊野外失了镖,镖师得有野外自救、野外求生的本领。如得会辩方向,会找能吃的食物,会找水源,会搭炉灶、会修鞋、会理发,能忍受不洗脸、不洗澡、不洗脚的艰苦,能野外宿营,会防野兽蚊虫袭扰,会自疗跌打损伤,会正骨等等。此外,还应会驯鸽子、驯狗,会驾车、会习水,能驾船,还得善奔跑。

  镖师有了上述本领还不成,不懂江湖黑话寸步难行。在“春点和规礼”一文中我已详细介绍了“江湖走镖隐语黑话”,不再赘述。

  懂得黑话,也即《春点》(《春点》《唇典》),还得会“点春”,就是运用黑话和江湖中人拉关系。否则,走镖时会处处遇争斗,那镖师怎么受得了。

  会用春点的好处,一是证明自己是江湖客,不是空子,是绺子。二是为与生人盘道,察看对方是否身在江湖。三是为防外行人掌握本行内的机密。

  在镖局里,东家或总镖头(经理人),要称“掌柜的”,对那些土匪头称“当家的”。镖师则称“达官”,初入镖局的,或属徒弟辈分的镖师,不是保镖的主力,走镖时往往头前开路,称“趟子手”,负责押车、看护财物的一般从业者,称作“伙计”。

  镖师具有了上述种种本领,还不行,最最重要的是人品,首要的是“忠诚”“守信”,“胆大心细”严于律己“。如果人品不好,或监守自盗,或勾结匪人,或临阵脱逃,或贪杯误事,都不是当镖师的料。一旦出现上述行为,被镖局开除,则永世当不成镖师,任何一个镖局都不接纳。因此,在招收镖师时会经过重重考察,还得有人介绍。对关系稍远一些的人,还得要”铺保“(商铺做保)。我师父入“福源”,有着师兄魏希贤、吴振堂的关系,还得先农坛一个同乡老道担保呢!(待续,下期刊出“镖局的行规”、“ 软镖和硬镖”、“ 镖路”、“ 护院”、“ 八大镖局”、“镖局的消亡”)



zt:

镖局的行规


一日,一位江湖侠士凛然站在镖局正门放声喝道:“各位当家的,在下有礼了!久闻贵镖局各位武艺高超,在下粗识兵器,略通拳脚,今日登门,特来向各位讨教,为的是以武会友,望各位当家的不吝赐教!”

众镖师摸不清此人来路,也从未在江湖上听闻此人,总之孤身上门挑战,定是来者不善,打不打?打吧,若输给他岂不是丢镖局脸面,不打吧,那不是当了“缩头乌龟”?

正在大当家的犹豫之际,一位镖师纵身跳出,手中一横镔铁盘龙棒,喝道:“在下某某不才,陪你过上几招。”说着……


其实这种情况是不可能出现的,比较有名的大型镖局,往往直接或间接结识一些形形色色的人。一旦上门挑战,无外乎是潦倒的习武者来寻救济,要么是真有本领的武林高手希望到镖局工作,或者是一些秧子们(富贵或者官宦人家的衙内、公子)来捣乱。

凡是遇到这种事情,镖局的规矩是:以礼相待,忍让为上,不被逼到万不得已的份上,决不动手伤了和气。而上门闹事的人呢,也知道镖师不是泛泛之辈,真要动起手来,吃亏的往往是自己。所以,前来寻求救济的习武者只要能得到镖局几两银子的周济,一般会抱拳谢礼而去。至于那些秧子们,也就是说上几句奉承话,哄哄他也就罢手了。

我们知道镖局的主要业务是走镖,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和镖局走趟镖,感受一下镖局的一些规矩吧。


水路三规


走水路镖,泛舟而行,得免鞍马车骑之劳,称得上是件美差。那么,水路镖为什么会是件美差呢?是不是走水路镖就跟旅游似的,任意行事而无所顾忌呢?


其实不然,水镖大多沿运河而行,途经地区多属富饶之地,虽然铤而走险的盗贼相对来说比陆路要少很多,但是水路镖同样存在着难以预料的变数。因此,要想一路平安不出岔子,必须遵守水路“三规”。


第一规是“昼寝夜醒”。白天除了值班的镖师以外,其余的镖师都进舱酣睡,直到红日西斜才走出船舱,准备夜晚上岗。因为白天几乎不会发生拦河抢劫的事情,只有夜晚贼人才常常会前来偷袭,或偷或抢,镖师不得不防备。

第二规是“人不离船”。运河沿线多是人烟稠密的地区,城、镇、村、集数里相望,一些繁华地段,茶楼、酒肆比比皆是。不但献艺者、卖唱者出没其间,村会、社戏亦属常见,运河之中“花船”、“江山船”(这些都是载妓女而行的船)经常是笙、管、笛、箫歌舞翩翩。但是镖师决不能登岸围观或者移船观看,因为走神将意味着失镖,镖师们不但不会离开船去看热闹,也不会离开船去追贼,怕中贼人调虎离山之计。岸上出事,镖师绝对是置之不理,甚至恶棍欺男戏女,也不过问,这并不是说镖师没有一点的正义感和公德心,而是这种欺男戏女的事情,说不定就是“套子”,因为贼人常常利用镖师们扶危济弱的武德,调虎离船后好下手。


第三规是“避讳妇人”。船家以船为家,妻女同舟,船家女在封建社会中是最开放的女性,而镖师多是阳刚豪爽的汉子,按照旧小说中英雄美女、才子佳人的套路,那将是一路行舟一路情,郎情如意妾情浓。其实不然,镖师向来重视武德,船家女亦守妇道,皆知自尊自重,恪守封建道德规范。镖师登船后均不入后舱,一帘之隔如内外宅之分,如雇主携有宝眷,镖师更是退避三舍。至于沿途青楼女子、花船歌妓,镖师绝对不屑一顾,怕“色眩”误事,也怕贼人“放白鸽”。因为这样才能使船家和雇主放心,如果镖师登船吓跑了盗贼,自己却色狼入舱,那岂不是一得一失,得失之间船家和雇主就要“细权量”,这个镖局也许就因为这一两个镖师被毁掉了名声和信誉。


陆路三不住

我们知道,走陆路镖,护送镖车,是镖局的主要业务。自从大运河断流之后,陆路镖更是成为镖局的主打产业,走陆路镖的规矩自然也就更加多而繁杂,那么究竟都有些什么样的规矩呢?

按理讲,陆路镖都处于平原,一路上镖师多是骑马护卫着镖车。一旦贼人出现,就能迅速灵活地做出反应,没有多少可担忧的事情。其实事实没那么简单。特别当走镖投宿到一些较大的村镇过夜时,更须事事留意,处处小心。因为这种村镇的地方势力一般都比较强,一旦惹上麻烦,可就要吃不了兜着走。因此, “三不住”依然是镖师的出行原则。

一不住新开设的店。因为镖师一般都是走固定的镖路,对沿途客店均很熟悉,并和店家结成了好朋友,对新开设的店由于不知道底细,总是驱车直过,决不留宿,怕遇见《水浒传》里张青、朱贵式的店,闹个人财两空。

二不住易主之店。老店突然易主,必定有其原因,在没有弄清之前,镖车对这种店总是敬而远之,怕老店易主之后,成为贼店,贼人埋伏在先,单等镖车到来。所以镖车在未进村镇之前,镖师中总是策马先行一个,前去打听一番,以便掌握真实的情况。

三不住娼店。所谓娼店,就是旅馆、妓院功能二合一的客店,这种客店门前总是站着几个花枝招展的女人,卖弄风姿,招揽客人,娼店的客人正经人少,歹人比较多,难免会有明者为嫖娼,实际上是来偷盗的贼人。

进店三要

按理说镖师押着镖车走了一天,到了旅店应该好好休息,事实上不是这样的。可是如果不好好休息,第二天走镖肯定是会困乏的,如此形成恶性循环打疲劳战不会失镖吗?

但这种可能性很小。因为住进店以后,镖师并不急于休息,而是要按照“进店三要”的规矩,首先在店内巡视一遍,看看有无“异相”,以防被贼人“瞟上”。二是要在店外巡视一遍,看看有无“异风”,以防被人“贴上”。三是要进厨房巡视一遍,看看有无“异味”,以防人暗中下药。

所谓“异相”,就是店里有可疑的人,“异风”就是店外可疑的迹象,“异味”就是厨下食品中作手脚。如有异相、异风当立即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如有异味,就宣称大家已经“打过尖了(吃过饭了)”,等晚上关上房门,再吃些随身携带的干粮充饥。

吃过晚饭以后,除了值更者以外,镖师都要上炕睡觉。北方人睡觉的习惯都是头枕炕沿,图个暖和,免得窗外寒风吹着头部。可是镖师一年四季都是头靠近窗户的一边睡觉,脚蹬炕沿,因为这样一是便于视听窗外的动静,二是一旦有情况不用翻身下炕,只要一蹿,就能着地。一般人上炕时总是鞋的后跟向外,下炕时再倒过来穿上,但是镖师却养成了脱鞋上炕时就把鞋倒过来的习惯,让鞋跟向着炕,一旦出事,跳下炕来也就穿上了鞋。镖师的这些习惯都是在血的教训中养成的,因为一旦发生夜袭事件,刹那之间,生死已定。

人常说“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作为镖师更是要遵循这样的原则。进了旅店之后大大咧咧,躺下就睡,而且也不会“失镖”,倘若真是这样太平的社会,商人也就不会请镖师保护了。好和坏都是相伴而生的,没有坏的衬托,也就没有好的彰显,太平盛世照样有不太平的人。

睡觉三不离

镖师睡觉是有规矩的,据方彪先生在《京城镖行》中介绍,入睡时,镖师必须要执行“三不离”的“睡法”。

第一是武器不离身。这条规矩的目的不言而喻,一旦手无寸铁,镖师比常人也高明不了多少,电影里的武打镜头都是拳术,八卦掌、鸳鸯腿之类的套路,使观众眼花缭乱,其实真正搏杀起来,是你死我活的拼命,有谁会靠拳头取胜?所以,兵器是决不可离身的,特别是“腰间之物(清末时的手枪)”不但决不离身,而且决不示人。贼人的规矩是不许向朋友借腰间之物一用或者一睹。镖局中的人久和贼人打交道,也知道“借枪”和“下枪”的关系,所以也以借腰间之物一用、一睹为大忌,怕遭人暗算。况且腰间之物不外乎是盒子(驳壳枪)、撸子(白朗宁)、左轮,一旦“曝光”,动起手来对自己不利。

第二是身不离衣。镖师在旅途中一年四季都是和衣而卧,因为一旦出事,绝对没有穿衣服的时间。北方的冬天更不是赤膊上阵的天气,镖师一旦听到动静,翻身下床就能对阵,这才是硬道理。

第三是车马不离院。镖师进店以后,就有值更的负责看护马车,院外不管发生了什么事情,镖师均不管不问,怕中“调虎离车”之计。

我们可以看出,睡觉的规矩虽然严格了点,可是其内涵还是为了镖师自己好,只有遵循了这“三不离”,才能更好地确保安全。在现实社会中,有的人总是抱怨外部条件不宽松,其实即便是客观条件再宽松,最好还是在自己的心里给自己定一些规矩。也许规矩多了会感到繁琐,或者觉得这样太累,然而当这些规矩在我们的人生道路上最为关键的时候发挥作用时,我们才感到原来“严格就是一种宽松,劳累也是一种轻松”。

三会一不

如果说“三不离”的规矩有点“可笑”,那这条规矩连可笑都算不上了。但往往是这些不是规矩的规矩,或者说常识性的东西才是镖师在镖路上最大限度地保护自己的规矩。

大家知道走镖是一件辛苦的事情,特别是走北道的镖更是一件非常辛苦的工作。从北京城出来过昌平州就进入了山区,长城蜿蜒于燕山之间,有许多的关口,如古北口、冷口、喜峰口、杀虎口等等,所以一出长城就统称为“口外”了。当时口外人烟稀少,不论东路还是西路,食宿都很不方便,镖车在途中一旦出点差错,就会造成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局面,只好就地风餐露宿了。所以,走北道的镖师们都在传授徒弟的时候,教授其“三会一不”的技能,慢慢地成了一种规矩,因为不懂得“三会一不”,还真走不了北道的镖。

三会首先就是得会搭炉灶。无论是山区还是平地,路遇风霜还是雪雨,镖师们都得会因地制宜、因天制宜地搭起一个大炉灶,埋锅做饭;其二就是会修鞋。旅途之中如果鞋子发生了问题,是很烦人的,所以出远门的人要备有新鞋,但是新鞋上脚别扭三天,因此镖师们都得会修鞋,以保自己的脚不受委屈,得到很好的休息备战;三是会理发。一路之上风尘仆仆,胡子头发乱成一团,过城镇村屯时,免不了要去拜访地方势力,如果一副狼狈的样子,就容易被人看轻了,所以镖师要理过发以后再前往。理发刮脸后换上一身干净的衣服,气宇轩昂地前往会晤地方头面人物,一者不跌份,二者也显示镖局的气派。

“三会”之外,还有“一不”。这“一不”就是不洗脸。口外冬季寒风凛冽,春秋风沙扑面,夏季骄阳似火,用土碱洗完脸之后,凌厉的风一吹,像刀子一样就把脸给割破了。所以在北道走镖的过程中,“洗脸”和“到家”是同义语,年轻的镖师欣然说“明天该洗脸了”,也就是明天该到家了。

客镖三忌

走镖有时保护的不是财货,而是旅客,因此被称之为“客镖”。想来保客镖应该是一件很轻松的事情吧?你想啊,镖是活的,匪徒来了可以跟着镖师跑,安全的时候大家唠唠嗑,打发一下旅途的寂寞,多好啊!可是实际上保客镖并不如想象那么简单。

要知道能雇用镖师护驾的旅客肯定不是平民百姓,这些旅客大多是上下任的官员,或是迁居及回籍探亲的富商大贾。他们不是有权,就是有钱,或是二者兼备于一身,毕竟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雇请镖师护驾都是携带眷属、携带钱财的阔主,是贼人算计偷袭的对象,不但目标大,而且行动不方便,所以保客镖比保货镖还要难,不但不能丢镖。而且还要给大人、小姐、老爷、太太们以诸多方面的安全感。

保客镖有“三忌”的规矩。

第一忌是忌问囊中何物,只问一旦发生意外时,哪件行李是必保之物。因为财聚于身德失于心,旧社会发财的人,发的多是不义之财,最怕露白,用现在的话讲就是怕“曝光”。为商者害怕“曝光”后树大招风,为官者怕“曝光”后御史闻风参奏。

第二忌是忌同雇主“宝眷”接触。高官富贾大多是三妻四妾,平日家居,金屋藏娇,最怕戴绿帽子,甚至男仆人都不许进入二门。但是旅途之中饥餐渴饮、晓行夜宿均无法回避镖师,所以心中总有些异样之感。因此镖师只和男主人一人打交道,这样一是可以让大人、老爷们放心;二是也避免太太、小姐提出些不好解决的问题,造成不愉快。

第三忌是中途“讨赏”。因为中途讨赏往往被视为敲诈勒索,即使是意外之事开口借钱也会被认为是企图“讹一笔”。一般来说平安到达终点后,雇主总会酬劳镖师一宴,并给些赏银,这就是镖师的外快。

如果违反这三忌,往往会带来一些不愉快,影响镖局以后的生意。况且雇主都是有钱有势之辈,即便是下任的官,凭三寸官帖,仍然可以给镖师些颜色看看。所以三忌之道,实为走客镖的路规。

镖局的规矩不是什么人定的,而是在多年的实践中形成的,既代表了镖局的利益,也代表了镖师的利益,同时也包含着雇主的利益,可以说是十几代镖师用血的教训写成的经验总结,在自然形成的过程中得到了自觉的贯彻执行,并且一代一代地传了下来。同时在执行的过程中又进一步得到了完善,逐渐达到了规范化、制度化的标准。维护这些规矩的思想基础是镖师的武德之道,执行这些制度的外在力量是群体的凝聚力,持之以恒的原因是这些规矩和镖师是浑然一体的。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世上诸行各业,无不有其行规。这些行业规矩,既具有行业习惯的功能,也是该行业赖以存在的基本形式之一。在清至民初,中国镖局的诸多规矩,主要表现在陆路行程走镖、水路行程走镖、途中宿店离店以及护院保镖等当行行事的操作方面。

保镖行业是颇具武林及江湖文化色彩的特别行当。虽如此,亦自然产生并传承着独具本行业特点的各种行业规矩。在具有行业规矩这一点上,并不例外或 “特别”。纵览镖局规矩,其突出的行业特征,是以防御夺镖为核心内容。换言之,所有的镖局规矩都是围绕着保镖活动而形成和操作的。这一点,恰也是诸行行业规矩的客观性、实用性、行业性等基本属性之所在。

武林谈往录卖艺杂谈 尖卦子凭绝活腥卦子靠点蓬
来源:《武魂》 作者:张大为

  武林谈往录(10)

  卖艺杂谈

  文/张大为


  过去,习武人撂地卖艺,通常是因为家贫,生活无着,有道是“人穷当街卖艺,虎瘦拦路伤人”。习武者沦落到这步田地,很无奈,也很羞惭,认为是“给祖师爷拆白现眼”。只是面子解决不了腹内无食,因此,无论是有上阵格斗真本事的尖卦子,还是只会些花拳绣腿的腥卦子,万般无奈之时,只能选择卖艺。因为,习武者往往除了武术也缺少其他谋生的手段和技能。

  一 、尖卦子卖艺凭绝活

  尖卦子卖艺有着多种多样的复杂原因,像镖局停业,镖师要么去做私人保镖,要么回乡种地,既要留在城里,又没有谋生的手段和本钱,唯一能借自己本事吃饭的途径就是卖艺。民国时北京天桥有个卖艺的“孟傻子”孟继永,就曾保过镖。他在卖艺时,总是大讲保镖的故事,以此招徕观众。尖卦子卖艺最后总要亮些绝活,绝不自始至终的耍花活。孟继永擅长的是软兵器“甩头一子”。这是过去镖师都要学的一种暗器,不用时缠在身上,用时一抖便会亮出来,一丈多长的绳子,绳头缠着一个十多两重的钢制镖头,挥绳打出去,随绳又收回来,现在人们叫它绳镖。练法与走线铜锤(流星锤)相同。孟继永不但会耍绳镖套路,特别是能打准,在铺板上或地面上用白粉画上人的五官,指哪儿打哪儿。很多观众就是冲这手绝技专门来看孟继永的,他也凭此绝技久在天桥卖艺。

  除了镖师卖艺,一些应过官差,在兵营做过武术教习的在失意后也会选择卖艺这行。

  天桥有个张玉山,应过官差,是尖卦子。他将武科考项目中的弓刀石拿来表演,举刀舞花最吸引人。两柄大刀,一柄80多斤,一柄160多斤,单手举,双手举,舞刀花,单手举刀,刀在手掌上旋转,既显力大,又显平衡,令人拍手叫绝。他表演拉弓,二三百个力的弓,拉开轻而易举,还能左右开弓,力开两弓,力开五弓,功力确是超群。他也是个使暗器的高手。他的弹弓是一绝,能打落茶壶嘴上的铜钱,不伤壶嘴。还能连发两弹,后弹将前弹打得粉碎。张玉山的把式场,在天桥经久不衰。张玉山的儿子、孙子都精于此技,解放后进入中国杂技团,成为主要演员。

  我在后面《武人从艺 艺人习武》一文中还讲到张黑、杨双喜、花鞋李三等尖卦子下海成为戏曲演员的故事,他们最初也卖过艺,他们运气好,有机会进入正规的演出团体——戏班。

  绝技是尖卦子卖艺赖以生存的本钱。

  二 、腥卦子卖艺靠“点蓬”

  俗话说:“天桥的把式,光说不练,”指的是卖艺行中的腥卦子。

  腥卦子会些花拳绣腿,但凭花拳绣腿很难吸引观众。为了“圆粘”,得用“点蓬”。圆粘就是吸引观众,让观众不能“走堂”,点蓬就是吸引观众的方法。

  点蓬有文蓬和武蓬两种。

  文蓬就是靠嘴说来吸引观众。卖艺的“说”不能站着不动的说,与说相声、说评书、数来宝的“说”一样,而要连比划带说。这比划可不是演练套路,顶多是拉个架势,给人一种深藏不露的神秘感。而“说”的内容则是练武的事,得说练武的行话、知识、故事、传说等等。往往从达摩老祖面壁九年说起,说道少林武当、内家外家、南拳北腿、东棍西枪,再说到易筋经、洗髓经、金钟罩、铁布衫等等,看看观众越围越多,就表示要免费教几手功夫,什么铁砂掌、红砂掌之类,以显功夫高深及感谢观众。在说和教的过程中要收几次费,就是不表演,甚至到散场,你都没有欣赏到他究竟会什么武术或武功。

  武蓬是通过练武或杂技或硬气功的项目吸引观众。使用武蓬的得有点功夫,因为没个三年五年连个套路都练不好,怎么圆得住粘?可是用套路点蓬并不一定好使,因此有时得用杂技或硬气功来圆粘,例如吞宝剑、吞铁球、手劈方砖、颈弯钢筋等。这里面有有真功夫的,造假的也不少,事先用醋把砖头泡过,再拿来用掌劈,使巧弄假。因为一味地傻练,挣不到多少钱不说,体力也消耗的很大,卖艺的不是傻子。

  点蓬是卖艺人的手段之一,腥卦子卖艺尤其要掌握点蓬的方法。无论文蓬武蓬,其中窍门颇多,也得叩头拜师,否则学不到真传,到头来不是被人称作“假把式”就是被人称作“傻把式”。

  三、 卖艺方式有两种

  卖艺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有固定的场子。比如在庙会上、在集贸市场中、北京天桥的把式场、鼓楼后钟楼前的游艺场等地方有自己的固定演出场所,虽是露天,但会有桌子、长凳、兵器架子,以及旗幡等招牌。他们每天要交场租。这类卖艺人通常有三五人甚至七八人,由师父带队,成员多是徒弟或子女,有时会有师兄弟或朋友帮场。开场时,先是敲锣打鼓招徕观众,待观众围聚一些时,便开始点蓬,师父点文蓬,再由小徒弟翻筋斗、踢腿下腰、打几个套路。随后是器械、对练,最后是师父或大师兄的绝活做大轴。每一个节目练完,都会手捧铜锣要钱。这类卖艺的,比较精彩的是醉八仙、滚龙刀、地躺鞭等技巧高的武功以及头撞石碑、油锤贯顶、铁尺排肋、钢枪刺喉等宣扬金钟罩、铁布衫功夫的节目。还有的就是软功、反关节一类的节目,例如将小孩的肩膀扳倒背后、将小孩肩关节脱臼,小孩下腰头从两腿中钻出,腰上还站个大人等等,此种节目都十分残酷,刺激观众心理,让人很不舒服,而卖艺人则是利用观众对小孩的同情收钱。

  这些有固定场子的卖艺人,也可称作“专职”卖艺人。他们从本质上讲已脱离了武术界,进入了演艺界。尽管他们靠的是本身武功,而有的人真有功夫,只要专业干上了卖艺,那就一定会从表演上下功夫了。要学会使用道具,以便偷奸取巧。要学会点蓬,尤其是文蓬,吹得越大、越神,越能忽悠观众。要学会表演时使偷手,什么时候省力什么时候卖力,什么时候用什么方法要下“好”来,借以保存体力、掩盖弱点。就是卖艺人中的尖卦子,也决不肯尽快显露功夫、绝技,总要在收钱之际,才会露出几手,但还要卖关子,吸引回头客。所以行内往往把他们归于杂耍类,语多不敬。

  另一种是流动卖艺。他们大多是乡间会些武术的农民,城镇中会些武术的贫民,因为天灾人祸离乡背井凭着会些功夫讨个生活。这类撂地卖艺如同乞丐要饭,是“兼职”的卖艺人。他们走街串巷,遇到合适场所,比如胡同里比较宽敞的地方,或是热闹的集贸市场附近,就圈块地,敲起铜锣吆喝起来,待到有人观看,就会说些个“遭灾受难、沦落江湖”令人同情的话,请求各位帮衬个盘缠,然后练上几手,多是颈弯钢筋、手断铁尺或是飞镖、袖箭等暗器绝活之类,大有英雄落魄之态,他们收到“帮衬”会千恩万谢,并不恋栈,收拾完家伙什就走。这类卖艺的人数不多,有的就父子俩、兄妹俩、夫妻俩,有的甚至就一个人,推个小车或背个包袱或挑个担子,装着铺盖和练武的家伙。他们卖艺很少用“文蓬”,因为没多少人听他们“白话”,他们多用“武蓬”粘人。这类人也多少有些真功夫,因此也颇受武林人士的同情和关照。一些具有侠义肝胆的武师会为他们介绍些活路,比如看家护院、替人垫场等等,有的会给他们些盘缠,以解燃眉。只要有真功夫,又不是长久卖艺的人,总会遇到惺惺相惜的大侠,这也是过去武林为人称道的一面。

  在卖艺人当中还有一些是以卖药为主的。他卖艺不收钱,而是靠“药”赚钱。卖药大体有这么几类;卖大力丸、卖金疮药、卖治风湿腰腿疼的膏药。有的还卖眼药、牙疼药、咳嗽药。这些药多数是真药。比如大力丸,北京卖艺人多从珠市口南庆堂批进“百宝增力丸”,是地道的中成药,买回来一分为二,盖上红印金印,重新包装,高价出售,赚取分装价。膏药则多是家传秘方在家里自行熬制后售出。至于假虎鞭、假海马、假冬虫夏草、假人参等假药,卖艺人不沾,那是江湖皮行专卖假药的专利。

  卖艺这行是有风险的,所遇的风险就是被踢场子。旧社会,鱼肉一方的恶霸团伙、官府衙差、地痞流氓都会来踢场子。就是一些武林中人,出于各种目的,对卖艺的武师也会来寻衅滋事,意图较个高低,为自己扬名。我在《春点和规礼》一文中说过,卖艺这行最难,得会十三种行当的黑话,每到一处,得先拜当地把头,也就是地头蛇,叫“拜码头”,不得他们的允许,休想在当地卖艺。卖艺处处要赔上笑脸,靠“温柔纳来十面风”。卖艺人真是很难做的。(春生插图)
  

《习武需懂礼数》张大为《武魂》

武林谈往录:四大明杆和齿白春温,习武需懂礼数

先师吴斌楼说:“闯江湖有三难,有武技无春点难,有春点无武技难。春点武技全好,得有温柔之性,这点最难得,因其占人和。”

一说春点

春点又叫春典,又叫唇典,音同字不同。春点就是“黑话字典”,是闯荡江湖的人共识的一种语言,内含词语、套话两部分。比如:男人叫天牌,女人叫地牌,老妇叫苍果,漂亮姑娘叫亮果,匕首叫青子,棍棒叫蟠龙,关门叫掩扇子,开门叫亮扇子等等,这是词语。

用春点向陌生人盘道,向江湖人拉交情叫点春。点春有许多常用的套话,遇到截道的怎么应对,遇见盗贼怎么应对,遇见武林中人怎么应对,先说什么,后说什么,都有范本。

比如走镖的遇到劫匪,镖头要先喊标号,也就是自己镖局的名号“某某合吾”,贼首若应声,小匪们齐喊“合吾”,这时镖头就要赶紧下马,走上前去和贼首见礼。一律要抱拳拱手说:“当家的辛苦了”,称贼首为当家的。如果双方不认识,贼会问:“吃的那家饭”;我答:“吃的朋友饭”;贼问:“穿的那家衣”;我答:“穿的是朋友衣”,“朋友做事要义气,总是和气把财生”,这里把劫匪视为江湖朋友,镖局的饭碗是朋友给的。得到认同,贼首出来,镖客要自报名号,但不许问劫匪名号。双方搭上话,再由春点盘道、谈判,镖客送上礼物,劫匪让路,从此成为朋友,再走这趟镖就平安了。贼首如主动问:“贵宝号某某达官可好”,这是贼首要拉关系。拉上关系,镖头要说:“这回又惊动宝山了,给朋友添麻烦了”,递上礼物,镖车前行。

如果喊了镖号,劫匪不应,依然是拦路不放,镖头要说:“祖师爷留下饭,兄弟我才吃一线,请朋友留这一线儿兄弟走吧。是朋友,富贵荣华高台亮,各走埝”,劫匪依然不放,镖客要说:“我是线上的朋友,你是绿林兄弟。你在林里我在林外,都是一家”。劫匪若说:“不是一家”,镖头要说:“五百年前是一家,是朋友吃肉,别吃骨头,吃骨头可别后悔”。若贼仍不肯放行,这就要招呼众趟子手:“轮子盘头,各抄家伙,一起鞭托”。鞭托就是动手,就是招呼大家动手打他。

这类套话,大同小异,是江湖人都知道的。

彼此不认识的江湖中人,只有通过春点和点春,才能消除戒心,才能彼此认同。而白道和黑道打交道,更是用春点拉交情。在点春之时,一定要有忍性、耐力、谦和之态,也即“温柔之性”,尽量避免把事情闹僵,以至于步步艰难,处处动武,危险四伏。“温柔之性”对习武之人来说,是难上加难。

闯江湖一要武艺精,二要春点好。所谓春点学不全,花打也枉然。足见春点的重要性。师傅传授春点给徒弟,才是把徒弟真正领进江湖。而对于圈外之人,则是“宁送一锭金,不教半句春”。为的是保守江湖中的隐秘。

二说规礼

说了归其,习武者虽然要“以武”行遍天下,却要以春点(江湖黑话)带路,以规礼当先。

先师谈起他在民国初期那段经历时说,那时被介绍进镖局保镖,是好差事,每月能挣五、六块银元,好吃好喝。可进镖局,得经过镖头考验,先以春点盘道(了解对方底细),看你懂不懂如何和贼人见面交谈。

镖头盘问完毕,接下来就是献艺,也就是要看看你的本事强不强,还要看你懂不懂武行的规礼。献艺时,中台(指演练的场地,面对正方叫场面)坐北朝南,出场要在西南。因为东北为上首,西南为下首,出场在下首,占个礼字。出场后要先作个罗圈揖。

先师讲:镖师递器械时,接时一定声言“不敢”,先抱拳,单腿打弓。如递刀,抽刀后撤步成敗式,再抱刀行礼,口言“献丑”;如递枪,则要撤步冲中台抱拳带枪把,口言“让过”。献艺完毕仍要作罗圈揖,声言“见笑”;如有人上来接刀接枪,要退步递过,言道“谢罪”。如镖师请对拆,应说“不敢”;如再请时,可说“老师手下让招”。二人搭手时,应站下首;如对方胜,可说“大师艺术高明”;如自己胜,速言“老师让手”。如再要过手,自己应见手就败。

这是进镖局应懂得的规礼,如有一处不合,会被人看作“空子”,则很难被镖局接纳。走镖时,各种规礼也是十分的讲究。比如挎着腰刀,到了镇店、城池,进街时,刀把得朝前;进店后,刀把得朝后;出店时,刀把朝前,出街后,刀把朝后;遇到贼人,得先放下武器谈判,不可拿着刀枪,充满戒备。而对方要以武会友,要先看自己拿什么兵刃,是刀,则用大拇指挑着刀,刀刃朝外;如是枪、棍,则将枪、棍横在胸前,既是礼节,又是防御,倘敌人出其不意,兵器可以迅速抵挡。

先师讲,护院也属保镖。但不是远路护送财物,而是受雇高官商贾之家,就地保卫东家的人财安全。

习武者去访护院的,只用春点即可,没有献技的必要。护院的见有未曾相识的朋友来访,急速请进去见礼,落座便问贵姓高名,家住何方。对方答过姓名,再看他来意。无论好人、歹人,即当同道相待,酒饭应酬。而护院者本身,只防飞贼夜入,不管家贼外盗,只为宅门护院,不替宅门打人。对付夜入飞贼,多以规劝,惊吓为主,只要贼人跑了,护院的绝不追,这叫不离寸地。护院的挣得往往比保镖的多,那是因为东家有钱,只求平安。护院的与贼交手的机会也很少。

寻师访友,寻技闯场,是过去江湖中最常见的事,也是最难的事,皆因武术界门派最多,隔门如隔山,因此,访友时,进门得合规法:屋中供祖得参祖,武礼落座分上下,落座后,开口先用明言,然后翻春点,谈师论祖,双方达到互相尊重的程度,才能访出实门实派。

如果是访拳场,须知戳杆立场,有明有暗。合村成场,为明场;建国术社,为明场。收徒私传,为暗场。

去访明场,到门口时要先递名片。如果场师(掌门师父)亲自来接,要看他站于何处。场师站在门的右边,不可贸然而进,要等场师带路,随后而进。场师如站在大门左边,可以抱拳拱手在前边行走。到门口,要站到他的斜对面,场师开门让时,要看底下有横杆没有,如有横杆,不可进,应开言“请老师开门”。场师把横杆扶起在门左边戳杆站立,再请进门时,要低头进门,抬头看祖,然后参拜祖师爷。如果堂屋没有供祖,就要朝兵器架子抱拳行礼。让座时,在下首坐。谈话时先明后暗。

如请献技,要在下场处出场。如请练器械,要按接器械的规矩接。然后朝祖师鞠躬,朝场师抱拳,以罗圈揖出场。如场师派徒弟请手,可以活手战胜。如场师请手,可以让手。如自己场场战胜,此门已断,难以复交了。

如该师不教明场,暗收门徒,但以先在四大明杆做过事,可以去,否则不可。来到门口先递名帖,进屋后,没有过春点的必要。不过谈谈门派,问问门里门外、明堂暗堂、闯荡流派、根系分别,然后可进则进,不可进则退,别无他可。

习武之人免不了要参加行香走会一类的表演,这种场合竞争性很强,习武者都会尽力地表现自己的功夫。但,这种场合,一旦有人过分张扬,有欺压豪强之嫌,难免会招惹是非。

所以先师讲;观摩、联欢、表演这些事情得先讲武礼,要顾及上场下场。上场有名人老师,下场有群众,还有来自四海之界、五湖之滨、八方之友,因此要有明规暗礼,明规敬群众,暗礼敬内行。联欢、观摩和比赛是不同的。联欢是以欢乐为主,形式自由,要讲三让,乃是礼让、步让、演让。对贤者以礼让,对愚者以步让,对明者以演让(表演)。

观摩表演不能自由,要按规矩来,要以十足劲头参加。主办者应当首先开场,又叫垫场,最后要压场,又叫陪场。主办者应占上场之地,以防触犯礼仪。上场讲文规,下场讲武礼。文规对内,武礼对外。表演时先文后武,也就是先讲究排序,后讲演练,主要是不与同门同种的拳师较劲,避免压了别人,当然也要看对方是明者、愚者。按规礼,应当抱拳视主办者而上场,下场作罗圈揖而敬明者。罗圈揖又叫拦腰斩蛇。上场叫开门迎风,下场叫闭门搪风。而主办者必须报告表演者姓名、门派、项目。还要说:“此人不是外人,为某某师兄(或师弟)”等等,以示“天下把式是一家”。

比赛不仅规矩多,还要评分,观摩虽不是比赛,但观者也会在心中为表演者打分。比赛是明分,观摩是暗分。因此,参加观摩表演,应当像对参加比赛一般重视。

这里还要插一句作揖的学问。过去作揖握拳的方位是:左手握右手,左手在外,右手曲四指握拳,双手大拇指并拢。左手在外,喻左为上,对方为左。双大拇指并拢,喻主客平等,如左指压右指,则是客欺主,右指压左指,则是主压客了。

作揖也有学问,给长辈作揖,握拳要略靠右肩,对着长辈左肩,喻长者为上。给同辈作揖,握拳居中,喻双方平等。给晚辈还礼,握拳则要略靠左肩,不失身份辈分。

行香走会上场表演作的罗圈揖,握法是左手食、中、无名指张开,喻三老四少。作法是朝着大家,握拳的手从右向左作三揖,喻大家好。这个作法叫青龙三点头。

先师所讲虽都是旧社会江湖上的事,现如今只能当作故事听了。但其中不要持武逞强而要礼仪当先的含义,应当说至今也还是有用的。

记得有这么一件事:

那是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我的一位师弟到福州出差,经人引见,得以拜访一位全国驰名的武术大家。这位老前辈成名甚早,又懂江湖规矩。双方落座自然攀谈起来。老前辈要试我师弟的功力,一把拿住他的右腕,我师弟心高气傲,未等拿牢,一个翻腕,摆脱开来,还令老前辈从座上弹起。老前辈此后虽然和颜悦色询问师门,很快便声言有事,端茶送客了。

要说在20世纪80年代,与客人一见面就要试力,有些托大了。而我师弟属晚辈,拜访场师,应当让手。虽然二人并未当真分个胜负,但未被老前辈拿住,已让老前辈难堪。按前面所述,“此门已断”,难怪老前辈要送客了。

由此可见,与老武术家打交道,一点规矩不懂是不行的。但,终究不可热衷于这些陈规陋习,甚而至于宣扬、模仿,乃至施行,那可是与新时代格格不入了。

家 传 四 代 八 卦 掌 
张大为


一、八卦掌树京都流派纷呈 

当年董海川(1797-1882)携绝技进京,一时称雄,于是从学者风涌,很快这门在当时的北京城从未见过的拳种便扎下了根。董海川被肃王府请去做武术教习兼护卫总管。 

按照年份估算,聘请董海川进府的应是第七代肃亲王华丰。 

董海川进入肃王府后,名声益隆,前来投师学艺的很多。诸如史计栋(1835-1908)、煤马(马维琪)、眼镜程(程庭华1848-1900)、翠花刘(刘凤春1853-1922)、估衣梁(梁振普1863-1932)、樊十(樊志勇1840-1922)等。这些人对八卦掌的推广起到了巨大的作用。这其中有两个人是不容忽视的。一个是尹福(1841-1909),人称“瘦尹”,一个是刘德宽(1826-1911),人称“大枪刘”。 

这尹福,幼时习少林罗汉拳,弹腿,擅长纵跃术。后从董海川习八卦,并将原来学的拳技纳入八卦体系,形成自己的风格,世称其所传之八卦掌为尹式八卦。 

刘德宽,河北沧州人,早年学六合门的拳械,大枪,中年向董海川学八卦掌、向杨露禅学太极、向刘仕俊学岳氏散手。博而精,功夫上乘。他以大枪闻名于世,还擅长大戟。把六合大枪和方天画戟融合为一,使“枪中有戟、戟中有枪”,终成大家,世称“大枪刘”。 

200多年前,每个拳种门派的技术内容,还不能说是很系统,各家之间互相穿换,取长补短的事情很普遍,正是由于当时的武术家善于博采众长,善于扬长避短,个性化的武术特点便非常突出,因此有利于流派的形成、完善、丰富。 

董海川有几十位弟子,由于自身特点鲜明、终形成第二代的尹氏(尹福)、程氏(程庭华)等各种不同的流派。 

刘德宽,创编成“八卦六十四手”,称为“直趟八卦掌”,他的八卦掌虽未称“刘式”,但那独具特点的“八卦六十四手”却是人所共知,门人皆学的。 

从武史来看,八卦掌在北京的风靡,与太极拳、形意拳在北京的共同发展,带动了八卦掌第二、三代各流派的创立,其功大焉。 

二、高文成学八卦兼收并蓄 

八卦掌发展到第三代,也出了不少称雄一时的人物。像马贵(1853-1940)、宫宝田(1867-1943)、郭古民(1887-1969)、高文成等。 

这高文成是值得一提的人物。八卦掌至今已延续五、六代了。但在一个家族延续四代,仅高文成一家。 

高文成(1873-1920),字俊峰,拜刘德宽为师。当时,刘德宽时不时便住到高家,由高文成父子好生供养悉心求教,刘德宽倾囊相授,刘德宽的“八卦六十四手”、“梅花大枪”、“六趟戟法”悉数传给高文成,乃至后传高子英、高继武,其时,有单刀李存义常来拜访刘德宽,高文成不仅受到刘德宽的精心指点,还有幸得到李存义(1847-1921)的指点、并常与赵鑫洲(约1879-1936)、程有龙、郭古民、邓云峰等切磋,功力自然飞跃。 

刘德宽所学博杂,高文成兼收并蓄,在他的八卦掌中杂糅了不少其他门派的武术精髓。与一代、二代的八卦掌已有了一些具备自己特点的东西。 

高文成是尹福的入室弟子,高文成的八卦兼有刘、尹二家之长,又杂以形意、六合岳氏散手等功法,功力已非同寻常。 

高文成侍师甚孝,尹福去世后为尹福看坟守墓,搬到唐家坟村,一看就是几十年。 

高文成还有一个感情甚笃的师弟郭古民,同是刘德宽的徒弟。郭古民同时还是梁振普的徒弟,郭古民向刘德宽、梁振普学习了不少武艺,也得到过高文成的指导,当年二人曾一起到天桥会过号称“南霸天”的武夫,高文成去世后,郭古民悉心调教高文成之子高子英,被人称为“得之高家,传与高家”,为武林一段佳话。

三、高子英纳百川理顺成章 

高子英九岁时,高文成就督促他练功。那时,李存义、赵鑫洲常来高家,时常给予指导。那时练武术以实战为目的,20多岁的高子英便已名闻遐迩。高文成辞世后,高子英又向郭古民师叔问艺多年,北京武术界呼其为“北城高子英”。高子英在世88年,八十多岁时依然耳不聋、眼不花、甚少白发。 

我初识高子英是在1958年,那年他50岁,认识高老师缘于我同学金孝纯。 

我初见高子英就是在金家。由于金家院落很大,常有聚会在此举行,一是武会,各位练家子聚在一起切磋。一是票房,票友们相聚吹拉弹唱。 

一个星期六的晚上,我还在金家学戏,高子英来访。高老师要和我推推手,这一推便被粘上了,如同被高老师玩弄于股掌之间,一放出去,我不由自主地的后退,往回一带,我又向他胸怀扎去,惊出一身冷汗。总算是领略了高老师的身手和推手的高妙。 

此后,又一次领略高老师的功夫是在北海公园濠濮涧。那时,金老和郭古民、吴子珍携带部分弟子友人每天早晨在北海公园晨练,拳场就在蚕坛门前。我也常去观摩,有时收的早些,便携伴到濠濮涧休息、切磋。 

高子英个子中等,极其壮实,小臂伸出来是四楞子,天天练功,用木棍栓绳卷砖头,能卷四、五块砖,站桩的功夫也极佳,还天天操胳膊操腿。许维仁是学醉鬼张三“三皇功”的,身材魁梧,一米八几的个头,气势夺人。 

高子英邀请他摸摸手。许维仁当仁不让。就在濠濮涧水榭中央二人就推开了。双方搭上手的刹那,许维仁就一个趔趄退了几步。许维仁不敢大意了,二人再一次推手,许维仁僵持一阵,又被推了出来。这回许维仁哈哈大笑:名不虚传,各不虚传。许维仁在北京武术界是个响当当的人物,能从他的嘴里夸赞一个人不容易,足见高子英功夫高超。 

四年后,1962年初冬,北京武协成立后首次举办传统武术竞赛大会,在什刹海体育馆举行。这时我拜吴斌楼为师学戳脚翻子已经3年多了。已是19岁的大小伙子了。去观看比赛,当时有我的师父做裁判,我坐在许维仁的身边,我们面前的场子是太极、形意、八卦赛区。高子英老师的八卦刀上场了,许维仁大声喝采,还一个劲对我说:这人功夫极好,推手最棒。许维仁的实事求是,谦逊宽宏着实令人敬佩。高子英又参赛了形意拳,获得了二等奖。 

高子英武功高超,这是我的亲身见闻。 

高子英艺自家传,自上个世纪30年代开始,就在国内外广传弟子,入门嫡传有108人,徒孙上千人。还有很多八卦掌同仁把学生送至高家学习,高子英热情款待,悉心教授,在八卦掌界称为佳话。 

高子英对所学进行了系统化的整理。高文成兼收并蓄,而高子英则理顺成章,也就是把高家的玩意系统化了。他的徒子徒孙有千余人,形成了一个不小的流派,过去人们多以高家八卦称之。 

当初董海川的弟子不墨于成规,勇于创新终有程式、尹式等流派形成。而高文成、高子英父子传下的八卦掌,怀中抱日,步艺鹤形,螺旋劲力,变化无穷,理论齐备,门人弟子又多,笔者妄言,便称做高式八卦掌,似也未尝不可。 

四、高继武继父志发扬光大 

如今,高子英的弟子遍及国内外,他的公子高继武更是子承父业,为传播八卦掌而孜孜不倦。他担任北京武协八卦掌研究会副会长,高继武曾任《中国武术八卦掌》科教影片武术指导。发表过《八卦掌六十四手单练法》、《八卦掌六十四手实战对练法》等武术文章,并远赴美国、马来西亚等国传播八卦掌,拍摄过《八卦掌》《传统武术技击精华•八卦掌技法述真》等音像制品,他传授赵五一等数十名弟子,这批后生之辈在工作之余练功、传拳、撰写稿件,不遗余力,从他们身上看到了年轻一代八卦掌传人的风采。而他的儿子高强则是高氏八卦掌世家的第四代,他认真研习,刻苦练功,有志继承高文成、高子英、高继武的衣钵。高门有后矣。 

作为一个武术爱好者,我真诚希望八卦掌这一拳种各个流派蓬勃发展,将这一门古老拳种发扬光大。

谈四大明杆和“齿白春温”习武者不以恃武为能

张大为 武魂 

图片

  保镖的四方行走,插镖旗、树镖灯,明来明去,声势显赫,所以称支杆(或挑杆)、响卦

  武林谈往录(3)

  四大明杆和“齿白春温”

  一、 四大明杆

  旧时,靠一身武艺走江湖挣饭吃的行当,在江湖中称作“瓜行”、“瓜子行”、“卦子行”。音同字不同,意思相同,至于为什么叫“瓜”或“卦”,没人说得清楚。

  卦子行分明卦子、暗卦子,即指黑白两道。明卦子是白道,暗卦子是黑道。

  先师吴斌楼曾把“武”字拆解,用一“正”一“斜”(戈)说明习武者的出路。先师说:进门习武者,‘武’字要分开讲。为武夫者用‘正’,以武行侠仗义,斩凶除恶保忠正,乃尽“武”字之道;“武”字的另一半“戈”,斜行不正,乃归绿林响马之内,其为黑门。盗富济贫,保节妇义士,这也算英雄好汉,归来落个侠义之名。

  明卦子武艺保镖、护院、教场、投军,讲的是吃英雄饭,穿好汉衣。但投军者,当兵吃粮,凭武艺从军走升官之路,但这不是大多数武人所能做得到的。因此,后来便舍其不谈,而以卖艺代之。

  打家劫舍、占山为王、欺行霸市、偷鸡摸狗自然就是黑道,属暗卦子。

  闯江湖者,不入白道即入黑道。不论属于哪一道,都要同这黑白两道的人打交道。因此便有了许多规矩、手段、方法,为旧时习武者出道前必须要掌握的。

  占保镖、护院、教场、卖艺这四大行的明卦子,在江湖春点中有 “四大明杆”的称谓。

  何谓“四大明杆”,即“支杆、拉杆、戳杆、点杆”;又称四大挂,即“响卦、明卦、相卦、边卦”;又对应四字,即齿字、白(音伯)字、春字、温字。也可称齿字门、温字门等等。此即江湖通常所说的“支拉戳点四大杆;响明相边四大挂;齿白春温四大门”。

  保镖占一齿字,属支杆,响卦,春点为下道;护院占一白字,属拉杆,明卦,春点为坐池子;教场占一春字,属戳杆,相卦,春点为开明堂;卖艺占一温字,属点杆,边卦,春点为夜叉行或撂明地。

  有的传抄本写作支杆、拉杆、黜杆、撂杆,而先师吴斌楼所说过的四大杆则是挑杆、树杆、戳杆、横杆。挑杆是齿字,树杆是白字、戳杆是春字,横杆是温字。看来江湖隐语行话并没有统一的版本。如同金皮彩挂和巾皮李瓜一样,在不同的地区会有不同的说法。

  用四大杆、四大卦代指上述四个行当,有一定喻意。保镖的保人财货物,四方行走,插镖旗、树镖灯、明来明去,声势显赫,所以称支杆(或挑杆)、响卦;护院的坐山守海,保护东家人财安全,面对大盗小贼,自报家门身份来历,免不了大呼小叫,以惊走贼人为目的,故称拉杆、明卦;教场子的是大张旗鼓地亮牌子、收徒弟、显本领,为得是在当地能戳得住,防止被人踢了场子,所以称戳杆;相卦则是喻此人会武艺、有功夫,春点中把会武艺的人也称作“相人点”。卖艺的是没有舞台剧场的,不论走到哪儿,围个圈子,将刀枪棍棒等家伙往当中一放,就是场子了,俗称“撂地”,所以称点杆(或撂杆);边卦则是说卖艺的吃的是表演武术的饭,离“格杀”的武术核心还有距离,便称边卦。

  习武人会根据自己所从事的行当,在关键时刻用这种称谓亮明自己的身份。比如护院的夜间发现有贼,便会说:“有明卦坐池子,拉杆靠山的埝上有朋友。埝上的朋友吃遍天下,求朋友照应,远行几步,脚站之地让与弟吃,不必在此寻找”,贼若明戏,寒暄几句,即走。如贼人不理会,才会说“你若不仁,别说我不义。上有天罗地网,下有众家弟兄,拿你送官,可别后悔”等等之类。开头这“有明卦、拉杆”是表明身份,“坐池子”是表明护院的职责。

  二、 齿白春温

  近读《戳脚汇宗》一书(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开篇说:“自宋代中国武术分门立户,有四大名门:赤、伯、蠢、温;十大拳种:洪、留、枝、吕、磨、弹、查、炮、花、龙。”不知此说源于何典?

  民间武林确有传说:“宋时创十大门户,乃洪、留、枝、捋、磨、弹、查、炮、花、龙”。其中,洪自然是洪拳、弹指弹腿、查是查拳、炮是炮锤、花是花拳、龙指龙形、枝指枝子拳即现今之戳脚。至于“留、捋、磨”指的是何拳何门,没有前辈武术家明示,仅从字面上是悟不出来了。

  就这个说法,也只是在民间传说,尤其是在保定地区的武林中传流更甚。但,终是没有一点文献佐证。就连明朝俞大猷、唐顺之、程冲斗、戚继光、何良臣等武术大家的著作中也未提及。以他们生活的年代——明•嘉清(1521—1565)前后上推至宋朝(960-1279),不过三、四百年,倘真有“十大门户”之说,谅不至于疏漏吧?这些武术大家所提及的,在明代极具影响的拳术是:宋太祖三十二势长拳、六步拳、猴拳、囮拳、温家七十二行拳、三十六合锁、二十四弃探马、八闪番、十二短、吕红八下、绵张短打等。而近年来形意、查拳、炮捶、洪拳、花拳等在拳史研究中均有成果,但似乎尚无一家有确凿证据能将源头追溯到宋朝。

  “十大门户”都仅仅停留在传说上,“赤、伯、蠢、温四大名门”就更不知从何谈起了。因为从各种武术文献甚至古今武侠小说中,均未发现哪种拳术、哪种技艺、哪位名家出自赤门、伯门、乃至蠢门。

  据笔者所知,所谓“赤、伯、蠢、温”,绝非什么四大名门的称谓,只不过是前边所说的“齿、白、春、温”这四个字的讹音而已。 “齿、 白、春、温”之说,也不是指“四大名门”,而是指旧时习武者的四条出路,是与“四大杆”“四大卦”相对应的江湖术语。

  “ 齿、白、春、温”这四个字,首先是四种行业的代称(也可用四大杆、四大卦等做代称),其次是有一个共同的含义,就是以武功谋生的人不要凭武艺逞强,而应以“不战而屈人之兵”为上。对来犯者,要会拉交情、讲义气,先礼而后兵,凭借口舌之能 (齿、白,即口齿,话白)劝退对方,凭借黑话行话(春,即春点)接待对方,凭借和气的态度(温,即温柔,指礼、义、让)应付四面八方。

  先师吴斌楼曾说: 保镖以长拳为走,护院以短拳为守。皆因保镖吃一线之路。讲南走一千,北走八百,东走西行,按线行走。借僧道之名开光明大道。这叫佛开道艺人走, 护送光明之财,保护忠义之人。即是长拳之法。对于各门各派完全当作一家子。 长字为根、祖师为重、礼义为先,其路必明也。这便是“和气生财”。保镖的不仅要有高强的武艺,还要懂行话、黑话,更要有黑白两道的朋友,才做得下去,所以说齿是一线之路。诗云:齿开明光一条线,就是讲口舌之能胜过刀枪。

  护院,为坐山守海。皆因站立足之地,有人来访(或偷、抢),也不离寸地。有道是“护院全凭刀共枪,全凭说话能应当,开言答话劝他走,不必动怒把他伤”。如有义侠来访,可用春点(黑话)挡封,温柔接待,好言请托,仍不离寸地。所谓“站不行走为短”,以白围城。这是短拳之法。诗云:“白挡圈围似座城”,意为只凭口白应对,便如城池相仿 (这里提出长拳短拳的一个概念,与现今对长拳短拳的解释大不相同。)

  教场,是习武者最为崇高的出路,虽然未必发财,但占教育之师。传舒筋活血强身健体之功,养五脏六腑七窍之法,以武功成就弟子行侠义之事。如有艺人来访(包括踢场子),应以义气为重。但须不卑不亢,不可在弟子面前失了身份。为此以春点盘道是必要的。诗云:春戳明杆八尺度,八尺戳杆,代表八方,也就是说,教场者以义当头,容纳八方之人。

  卖艺,是习武者万般无奈下的出路。俗话说,人穷大街卖艺,虎饿拦路伤人。习武者,肩不能担担,手不能提篮,没有其他谋生本领,靠卖艺求食,被同行看作与祖师爷拆白现眼,可谅之处是“以贫所挤”。卖艺者中,虽不乏武林高手,但也有很多靠花架子吸引观众者。春点中称花架子为 “腥挂子”。对于能真刀真枪实战的真功夫,称之为“尖挂子”。正因为卖艺者是靠武求食,因此就更得待人和气,甚至忍气吞声。在旧社会,卖艺这行最难,十三行的行话全得明白,不懂行话,“圆不住粘”(就是扣不住人)。因此诗云:温柔纳来十面风。 

  这首诗全文如下:

  天拳浮气上身形,

  地足撤踅盘底龙。

  悬丹停稳凭神助,

  空健灵霄飘云中。

  齿开明光一条线,

  白挡圈围似座城。

  春戳明杆八尺度,

  温柔纳来十面风。

  藏头八字是,“天地悬空、齿白春温”。前四字讲的是戳脚翻子门上中下三盘功夫,后四字讲的是习武者四条出路和注意事项,即不以恃武为能。

  上边这个说法,是笔者投入师门时,先师吴斌楼所讲。先师青年时保过镖、护过院;也曾在天桥为宝三帮过场,他一生中绝大多数时间精力是教场传徒授艺。“四大明杆”他都干过,所以讲来头头是道。而这些并非先师独创,旧时江湖中流传的《春点》、《江湖走镖隐语行话谱》中均有记述。

  由于“赤伯蠢温”四大名门说法的以讹传讹,近更有人加以发挥,将四大名门说成“缘起来自春秋著名军事家孙武”,将“温”字附会成是明代戚继光《纪效新书》所说的“温家七十二行拳”的“温”字,这种研究拳史的态度,只能使本来就不清晰,且资料匮乏的拳史研究,变得更加混乱。但愿拙文能为真象提供帮助。

莫须有的“掌门称谓”

| 原作者: 张大为|来自: 武魂

除了新派武侠小说之外,“掌门”一词还有何出处,笔者孤陋寡闻,实在不知,甚望有识之士予以点拨。在尚未得到明示之前,本人且就“掌门”或“掌门人”一词姑妄论之。

历史上有“掌教”一词,意指前清书院的主讲,“立学官所以掌教”(韦嗣立《请崇学校疏》)。也有“掌固”、“掌书记”、“掌案”等官职名。而后生发出“掌柜”、“掌班”、“掌印”、“掌权”、“掌勺”、“掌舵”、“掌案儿的”等词汇。

这些个词汇都有个“掌”字,这个“掌”字,是执掌、掌握、主持的意思。由它组成的词汇,凡涉及人的,都是指主持人、当家人、领导人、主要操作者的意思。比如“掌柜”,指的是商店、作坊的老板;“掌班”,指的是戏班、妓院当家人;“掌案”,指的是文书档案的管理者;“掌舵”、指的是船上的操舵手,这“掌”字是权利的象征。

旧时在武林门派和江湖}中执掌权力的人物没有“掌门”个称谓。洪门称大哥、龙头老大,青帮称师祖、师爷或老爷、太爷;义和团称大师兄:白莲教称教主、总教师,那些小帮会团伙,称大哥的,称老大的,很随意。在镖局,镖局领导称掌柜的,占山为王的匪头称当家的。各个拳种门派的主持人,则是称师父、师伯、师叔、上一代则称师爷、师祖等等。没有“掌门人”这个称呼。

正史不见,江湖不见,那么在侠义小说中有没有这个词呢?您翻翻《三侠五义》、《小五义》、《续小五义》、《大八义》、《小八义》、《七剑十三侠》、《雍正剑侠图》、《三侠剑》、《彭公案》、《施公案》、《绿牡丹》、《龙潭鲍骆》……,也没有这个词。倒是有寨主、庄主、首领、头儿、大哥、瓢把子、当家的诸般称呼。这是为什么呢?

“掌门”或“掌门人”这个词太厉害了。掌,是执掌、掌握;门,是门户门派,是一群人。“掌门人”就是执掌一个武林门派诸般事物的领袖,握有生杀予夺、发号施令的至高无上的权利。

事实上,这种权利和掌握这种权力的人从未在历史上的武林界出现过。客观现实也不会容许这种权利和掌握这种权力的人出现。

倒是青帮,由于组织严密、势力浩大,加之大头目黄金荣、杜月笙、张啸林的威望,会使地方上的青帮徒众臣服。然而在组织管理上,黄、杜、张的手也伸不到地方上去,威风只抖在上海滩等通商码头。洪门下属组织众多,各自都有独立性。除在起义时有统一号令,平时也是各自为政。

而武林门派,由于门派林立,同一种拳,相差几里地,练法就不一样。例如:形意拳有河南、河北、山西各派。同属保定地区的戳脚,饶阳、蠡县就不一样。翻子拳,河北雄县、蠡县、深县、曲阳差别很大。同属蠡县的翻子拳,相隔数里,就有不同练法。魏系(魏昌义、魏赞魁)、刘系(刘观澜)、王系(王枝国、王占鳌)的练法就有差别。

流派技术的不统一,形成不了一个完整的大门派。宗派的保守性、排他性又使得徒弟只认师父、师爷这一系,对于师叔、师伯的练法和管理都有可能不认同,怎么会产生能够统一号令的掌门人呢?

掌门人这个词,是新派武侠小说创造出来的。它出现在梁羽生、金庸、古龙等人的作品中。这些作品的故事情节,是以江湖恩怨为主。正义与邪恶的斗争、爱国与卖国的斗争、真善美与假恶丑的斗争,是通过快意恩仇来表现的。武林门派的宗派性恰恰是江湖恩仇的基础。武林门派在江湖恩怨中的作用是增加生动性、曲折性、乃至神秘性。似乎天下武术就只掌握在这几大门派之中。武术流派的多样性被简单地归结为有数的几大门派,门派特色及门派之间的恩怨正是小说家大可发挥想象力的地方。几大门派的领袖犹如统治者,率领徒众与别门斗争。这个统治者,他在本门派中有着生杀予夺、发号施令的大权。“掌门人”的称呼就再合适不过了。金庸先生的《笑傲江湖》可说是描写掌门人故事的经典,各派掌门人的种种表现,早已脱离武术名师的形象,活脱脱一付帮会帮主的嘴脸。

新派武侠小说,如同成年人的童话,读者之众、影响之广,无法企及,于是“掌门人”一词也便堂而皇之地被武林人士拿来使用,似乎“掌门人”古来有之,而忘了,他不过是小说家杜撰的(由此可以看到武侠小说对武术界的影响.反之.武术流派也影响着武侠小说的创作。《三侠剑》写有燕青十八翻,燕青翻子拳也叫燕青十八翻,不知谁在谁先,可做一例)。

“掌门人”一词本身就带有“宗派”意味,小说中的门派争斗,就是宗派大战,是帮会大战。事实上,武林门派虽然带有宗派性质,却远未达到小说中描写的那么大的势力,因为武林门派终究属于游离于正统社会之外的江湖,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处于边缘化,难以成为社会焦点,“掌门人”及门派大战自然也属子虚乌有。解放以后,武林的江湖气、宗派性已大大消弱,更别说有谁能掌握一个门派?有哪个门派会听命于某一个人?特别是在全国范围。

如今,武学研究的带头人、武术新流派的创始人、武林高手、武林前辈、武术宗师、拳种研究会负责人、武术馆、社的主持人、武术俱乐部的经营者,都不等同于小说中的掌门人。“掌门人”这个带有浓厚江湖帮会色彩的字眼,与上述诸位实不搭界。 

当然,“掌门人”一词用来形容一下在某个领域成绩突出、独当一面的主持人,或是有着某种发明创造专利并领头推广的创始人,倒也无可厚非,因为谁都理解那不是宗派头目。

而武术界由于过去武林门派的宗派性,虽然现在突出的是武术流派,但由于历史无法隔断,“掌门人”一词会敏感地使人产生联想,会使人往门派观念、宗族观念、甚至地方利益、小团体利益方面联想,从而离间武林队伍,不利于武术界团结。“掌门人”一词用在武术界人士身上,不仅有些腐朽气息,还会带来许多不必要的误会,为避免是非,“掌门人”一词还是离武术界远一些好。

我还要说一句,有些媒体人不顾语境、不顾场合,随便在报道武术和武术人物的文章中、节目中使用“掌门人”一词,加剧了武林人士认识上的混乱,对乱用“掌门人”一词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是很不严肃的。


zt:

你所不知道的武林真相

韩福东__文 王晓东__摄影

金城武带着黄底黑边古董礼帽,灰布长袍上斜挎单肩背包,随身还携带一个小水壶和雨伞,鼻梁上架着正圆眼镜。他是一名捕快,会武功的捕快。他也懂医术,可以用针灸抵制毒药在身体内的发作,更能将一只银针扎入穴位瞬间致人于死地。不过,甄子丹的武功比他更高,他是黑帮七十二地煞的二当家,厌倦了杀戮,到云南一个村落隐名埋姓,娶妻生子。
黑白两道的复杂纠葛中,神乎其技的盖世武功在银幕上招摇过市,更有侠义精神薄云天。这是前不久上映的电影《武侠》所塑造的武术江湖图景,一如此前如过江之卿般的功夫电影。从少林寺、霍元甲、黄飞鸿一直到晚近面世的叶问,他们构成了普罗大众对武林世界最原初的想象与理解。

这和真实的武林世界,相距多远?

娱乐时代,武术被误导

“你去街上拉100个人,问问有谁知道大成拳祖师王芗斋,可能没一人知道。”《武魂》杂志副主编常学刚慨叹道。创刊于1983年的《武魂》杂志,一直以弘扬中华传统武术文化为己任,常学刚对近代以来各门各派武术名家如数家珍。王芗斋当然是个厉害的角色,但他没有被影视作品成功塑造。就如同《武魂》曾经宣传过叶问好多年,但坊间对叶问的了解,更多还是通过甄子丹的功夫片。

常学刚亲见了功夫片的升级换代。他记得早年有个影视剧讲八卦掌祖师爷董海川谈恋爱,还引发轩然大波,很多弟子觉得侮辱了祖师爷。编导认为没有爱情故事不好看,但董海川是个太监。“现在这种事见怪不怪了,都放开乱编。武术弄到今天,已经上来下不去了,你如果讲真实的武术世界,大家会觉得一点看头都没有。”
娱乐繁荣了,武术则被误导。

霍元甲和叶问打过外国大力士么?没有。常学刚说,真正和外国人交手获胜的是天津的韩慕侠,但绝非正式比武,被打的康泰尔可能也只算是个江湖艺人。至于被武林界言之凿凿的张志忠大刀队如何重挫日本军队,恐怕也是杜撰成分居多。更耐人寻味的是,董海川逝后,先后立了三块碑石,“一块碑石比一块碑石写得厉害,打的人一次比一次多。”

“关于武术的话题,真真假假的太多了,是一笔乱账。古往今来任何一个拳种的人都是无尽的谜,都有可能编故事。这给娱乐留了很多空间。”常学刚说,他目睹很多中国人外国人,抱着对中国武术的景仰前来修习,又很快失望而归,但仍不断有新人加入,“因为他们总相信真人不露相,认为自己见到的不是真人。”

中国武术发展至今,很多先前在文艺作品中存在的门派,都开始在现实世界中复生。网上甚至有“九阴白骨爪”等秘笈贩卖,更有人暗示自己会“五百钱”点死穴方法。中国武术变成一个最多迷雾的场域。


侠义精神已成遥远神话

很难说武林曾有过怎样的传奇,但可以确定的是,到了清末,武术界已经陷入很衰微的境地,虽然民间仍不断有人坚持着延续不绝如缕的技击传统。

镖局的没落,是标志性事件,表征着武林饭碗的碎裂。但国术馆却在这个时候崛起。1933年,“中央国术馆体育传习所”创立,以推广武术教育为宗旨。辛亥元老张之江是其中核心人物,参与发起者还有蔡元培、孔祥熙、于右任等人。国术馆的成立,亦有波折,教育部并不愿接纳承认这个被认为已被淘汰的旧玩意儿。后来还是国民政府常委李烈钧出面,由国民政府直接领导并拨款。国术馆令中国武术在华夏大地开枝散叶,厥功至伟。

当时国术馆的口号“强种救国,御侮图存”很能反映其设立的初衷。中国武术的种种传说中,照例会有击败西方力士的想象,大抵就是出于这种心态。

新中国成立后,武术仍被归于“体育”名下,但“国术”的名称在国家层面上不复再用。北京市武协委员张大为将此与韩国把跆拳道列为国术做比较,认为政府不够重视,加剧了中华武术的衰颓。

但中国武术的症结,可能更应从其自身去寻找。常学刚不认同中国武术比西方搏击术更强的说法。“中国武术界过于一厢情愿,不肯走出去吸收其他营养,它被神化得已经不按常理想事了。西方搏击术越来越兴旺,中国传统武术则越来越差,没有多少人真正去练。如果有个泰森这样的拳王在那儿等待挑战,肯定不一样,竞技中水平自然提高。”

在常学刚看来,中国武林已经成为一个名利场,有正派,也有歪门邪道,林林种种,是很多人创收与社交的圈子化生存方式,至于侠义精神,更是遥远的神话。和影视作品与传说中的武侠比起来,现实的确缺乏赏心悦目的可读性。

但常学刚又认为,仅仅强调武林中的黑暗面,又并非真正看清楚。中国武术在健身上有其独到之处,技击亦有特色,包括一些学习西方搏击的名家也有回头从传统武术中寻求资源者。“中国人喜欢把一个东西说得好到天上,或者坏到地上。这都不对。”他这样说。

镖局之始,渺茫难考。今人卫聚贤所著《山西票号史》称,镖局之鼻祖,乃山西人神拳张黑五,所设镖局字号“兴隆”,在北京前门外大街,创立时间为清乾隆年间。也有人说,镖局走镖,高唱“合吾”的趟子,便是取“黑五”之谐音,以资纪念。更有人从“镖”字解释开去,说是左“金”右“票”,正合了镖局为山西票号服务的创立宗旨。上述观点,聊备一说,考诸野史,却有未谛。清人褚人获在其所著《坚瓠集》中曾提到,在明朝正德年间,民间出现一种名为“打行”的组织,到了万历朝,逐渐盛行于各大城市。“打行”在市肆公开挂牌营业,其标志是一个拳头图案,悬于门首,名为“铁拳头”。“打行”纠结武夫,专为行旅客商,富豪人家提供“保镖”服务,与后世的镖局非常相似。成书于明万历年间的《金瓶梅词话》,第五十五回有这么一句话:“家里开着两个绫缎铺,如今又要开个标行,近的利钱也委的无数。”其中提到的“标行”,据台湾《国语辞典》解释,“今亦称为镖局。”“词话”第六十六回还提到西门庆等人准备搭“标船”出门办货,亦可视为《坚瓠集》之旁证,可见“镖局”之滥觞,不迟于明朝万历年间,只是那时未必有“镖局”之字眼罢了。 

镖局之开设,绝非一件易事。“当家的”必须人面广,手头活,黑道白道,路路通;腥行素行,行行精;文活武活,样样灵。开张之前,必得“亮镖”,遍邀水陆码头,官私角色,水酒数杯,聊表心意,打招呼,攀人情,请多关照。“镖”“亮”过,走头趟镖,平平安安不出事,就说明朋友们赏脸,暂时立住脚了。这只是“立万”,要想“扬名”,还要看武艺和人缘;人缘面面俱到,圆融通达,武艺又是正儿八经的“尖挂子”,那才能乘风破浪,遨游江湖。 

镖局走镖,例有一套规矩,不能稍有马虎。骑在马上的镖师,要前后巡视,往来照应;坐在车上的,要“打镖腿”,即以左腿压右腿,以外压里,碰上强盗的探子试探,以便及时“开腿”。要不如此,探子往身旁一靠,镖师不能立时反应,手忙脚乱,就露“生”了,容易引起强盗的觊觎之心。走镖,要喊“镖号”,也叫“趟子”,一般的“趟子”,就是“合吾”二字,象有镖局喊“我武维扬”或“以武会友”之类的,那叫“威武镖”,没几个镖局敢喊,因为镖局是靠“朋友”吃饭的,张口喊“我武维扬”、“以武会友”,没有请“朋友”赏脸的意思,到象在挑衅,这样的趟子,打个比方,只有隋朝的单雄信敢喊,因为他自己就是强盗头子,他保的镖谁敢抢?一般的镖局,也就下半旗,敲七星锣,走个“仁义镖”,求个谦虚谨慎,小心使得万年船么。喊趟子,“合吾”二字也有讲究,一般情况下音节比较短促,碰到特殊情况,比如逢桥遇坎,住店打尖,或是前有人马,是友是敌,情况不明,那时喊趟子就要一定的技巧,“合”字要尽量拉长,“吾”字落音更要特别提高,这叫“撂牌子”,对方如果会接“牌子”,则表明是“自己人”;“撂牌子”还另有个好听的名目,叫“凤凰三点头”,说明这种“趟子”喊的时候迂回曲折,很是悠扬。

走镖的难免遇上强盗,走着走着,路当中或荆棘挡道,或巨石壅塞,有经验的镖师就知道,前有“恶虎拦路”。这时候不能自己去把荆棘或巨石之类的搬开,而是要内紧外松,一面交代手下“合吾,雁子麻撒着,合吾,合合吾我。”,意思是前有歹人,一面上前搭话,强盗那边为首的也会过来打探虚实。两人一见面,镖师拱手为礼,说:“当家的辛苦。”遇着老道懂行的强盗,即会回答:“掌柜的辛苦。”若是初次相遇,免不了一番江湖“春点”,互探底里。这套“春点”,传说是曾有同门师兄弟三人,出师之后各为强盗、镖师、护院,为防子孙后代以后在江湖上狭路相逢,自相残杀,留下来的相认凭据。只要能说出这番“春点”,应答如流,准确无误,即是自家人,不得火并。所以江湖上又称镖师为“响挂”,“占一线之地”,护院为“内挂”,“占一塔之地”,绿林好汉为“朋友”。“响挂”和“内挂”的饭碗,都是“朋友”赏的,故而有的强盗问镖师:“穿的谁家的衣?”镖师必答:“穿的朋友的衣。”强盗问:“吃的谁家的饭?”镖师答:“吃的朋友的饭。”这套程序走完,“讲理”的强盗就会“高高手”,去把拦路的障碍挪开,表示同意“借路”,镖师再客气几句,就可继续上路了。这就叫“盗亦有道”。 

当然,不管三七二十一,遇人就抢的强盗也多得是,镖师走镖,“挂彩”、“吐点”也是常有之事,所谓人在江湖漂,哪能不挨刀?不过说来也是有趣,有不“讲理”的强盗,就有不“讲理”的镖师,有些跑单帮,不必顾及“百年基业”的,武艺又好,碰见路有荆棘之类,就比较横,一脚踢开,说出话来硬气着呢,道:“朋友!踩宽着点!咱们都是自己人,过不着!”若有强盗动脑筋算计他,给他发觉了,说出的话也很厉害,道:“朋友!过来是条子扫,片子咬!”条子是枪,片子是刀,意思是说,你敢来我就枪扎刀砍!到了这份上,就看谁狠了,什么江湖规矩,全不起作用了。拼本事,也拼胆量,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所以说江湖生涯,舔血刀头,实在不好混。 

镖局的营生主要是走镖,这不消说,另有一项副业,也相当重要,那就是看家护院。拿镖局的行话说,走镖的叫“唱戏的”,护院的叫“坐池子”,每逢夜间,没有出去“唱戏的”,就按照“当家的”的安排,轮流去“坐池子”。无论达官贵人,还是商铺洋行,一般都会请镖局的人坐夜,象清末权倾一时的李鸿章,他在京师的宅院,还请北京八大镖局之一的会友镖局派人坐夜呢,遑论其它?原因前面说了,强盗是镖师的“朋友”,真有强盗“踩点子”,如有镖师护院,往往三言两语就能圆满解决,化干戈为玉帛。若只靠护卫、巡捕,乃至步兵统领衙门指挥下的禁卫军,两下里很可能话不投机,反而生出无穷事端。江洋大盗顾及的只有江湖道义,哪管你是几品顶戴! 

清末北京的镖局,不但替朝中权贵看家护院,甚至还为皇宫内院“下夜”,光绪二十六年,庚子之乱,八国联军打进北京,慈禧仓皇西遁,护军极少,狼狈不堪,可是身边却跟着四、五十名北京各大镖局的镖师,赤胆忠心,可表日月。估计没这些镖师跟着,也不必八国联军,从北京到西安一路上的大小强盗,就要了“老佛爷”的命了。可是等到“两宫回銮”之时,这些镖师却被遗忘了,只好混迹于古都长安的滚滚红尘之中,有的镖师重操旧业,开起了镖局,象永庆镖局、宏泰镖局、宏发镖局等等,都与这批“护主西狩”的镖师有关。到了民国十年,各大镖局已先后歇业,北京硕果仅存的会友镖局历时约三百年,此时也不得不宣告收山;在西洋文明的步步紧逼,物质文明的突飞猛进下,镖师们只好各奔前程,星散四方。
------------------------------------------------------------
明朝时的标行到底是什么很难考证,金瓶梅里的一句“标行”是不能拿来做证据的。



-----------------------
苗员外给两个不愿意跟随西门庆的歌童做思想工作,说:“西门大官人家里豪富泼天,金银广布,身居着右班左职。现在蔡太师门下做个干儿子,内相、朝官那个不与他心腹往来。家里开着两个绫缎铺,如今又要开个标行,进的利钱也委无数。况兼他性格温柔,吟风弄月,家里养着七八十个丫头,那一个不穿绫着袄?后房里摆着五六房娘子,那个不插珠挂金?那些小优们、戏子们个个借他钱钞,平康巷、表水巷这些角伎,人人受他恩惠。这也不消说的,只是咱前日酒席之中已把小的子许下他了,如今终不成改个口哩!”(《金瓶梅词话》第五十五回)



且说苗员外自与西门庆相会,在酒席上把两个歌童许下。不想西门庆归心如箭,不曾别的他,竟自归来。苗员外还道西门庆在京,差伴当来翟家问,才晓得西门庆家去了。苗员外自想道:“君子一言,快马一鞭。我既许了他,怎么失信!”于是叫过两个歌童吩咐道:“我前日请山东西门大官人,曾把你两个许下他。我如今就要送你到他家去,你们早收拾行李。”那两个歌童一齐跪告道:“小的每伏侍的员外多年,员外不知费尽多少心力,教的俺每这些南曲,却不留下自家欢乐,怎地到送与别人?”说罢,扑簌簌掉下泪来。那员外也觉惨然不乐,说道:“你也说的是,咱何苦定要送人?只是:‘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那孔圣人说的话怎么违得!如今也由不得你了,待咱修书一封,差人送你去,教他好生看觑你就是了。”两个歌童违拗不过,只得应诺起来。苗员外就叫那门管先生写着一封书信,写那相送歌童之意。又写个礼单儿,把些尺头书帕封了,差家人苗实赍书,护送两个歌童往西门庆家来。两个歌童洒泪辞谢了员外,翻身上马,迤逦同望山东大道而来。有日到了清河县,三人下马访问,一直迳到县牌坊西门庆家府里投下。 
---------------------------------------
这个版本的金瓶梅里描写完全不同,根本没有提到什么标行。


文嫂对林太太说:县门前西门大老爹,如今见在提刑院做掌刑千户,家中放官吏债,开四五处铺面:缎子铺、生药铺、绸绢铺、绒线铺,外边江湖又走标船,扬州兴贩盐引,东平府上纳香蜡,伙计主管约有数十。东京蔡太师是他干爹,朱太尉是他卫主,翟管家是他亲家,巡抚、巡按多与他相交,知府、知县是不消说。家中田连阡陌,米烂成仓,赤的是金,白的是银,圆的是珠,光的是宝。身边除了大娘子乃是清河左卫吴千户之女,填房与他为继室房头、穿袍儿的也有五六个,以下歌儿舞女,得宠侍妾,不下数十。端的朝朝寒食,夜夜元宵。今老爹不上三十一二年纪,正是当年汉子,大身材,一表人物,也曾吃药养龟,惯调风情;双陆象棋,无所不通;蹴踘打毬,无所不晓,诸子百家,拆白道字,眼见就会。端的击玉敲金,百伶百俐。(第六十九回)
--------------------------------------------------------------------
西门庆经常在运河上贩运丝绸,这个所谓的标船,应该只是运输船。

西门庆是副千户,这种标船估计是把他的官衔挂在船头,过关卡可以免税,大约是这个功能.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