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汉朝成百吨的黄金怎么就突然消失了?
“汉朝的黄金到哪里去了?”的问题清朝大诗人兼历史学家赵翼在他的名著《二十二史扎记》中提出来的。他先列举了近二十项汉朝的黄金极多的历史记载。这里举出几条一次涉及万斤黄金以上的记载:
刘邦给陈平四万斤黄金,以收买项羽部下;
梁孝王死时其府藏黄金四十万斤;
卫青作战有功得二十万斤黄金赏赐;
王莽聘皇后聘礼三万斤黄金;
王莽府库中一万斤黄金为一匮,共六十匮等等。
汉朝时一斤约二百多克,一万斤黄金约两吨半,那么王莽府藏黄金就有一百五十吨之多,一个诸侯王的府藏也有一百吨之巨。于是赵翼就提出了前述问题,并给出一些答案,主要是塑佛像贴金用掉了。近来在网上看到一些博文,继续探讨大量黄金消失的原因。其理由似乎言之凿凿,不能说没道理。但是,根本的问题在于记载中汉朝的动辄万斤乃至数十万斤黄金究竟是不是现在每克二百多元的真正黄金(下面简称真金)?其答案应该是否定的。
否定这些记载的最主要根据是出于考古成果的考查。如果一个诸侯王就可能有一百吨真金,那么在他的墓葬中,必然会有较多的大型真金器物。实际上在中原地区发掘的汉朝帝王将相陵墓中,大型真金器物(例如重量达几十或几百斤)还未曾发现过。曾发现有金缕玉衣、镀金长信宫灯、错金博山炉、错金虎符等,虽然都含真金,但器物主体是铜,用以装饰的真金多也不过几百克而已,已经是很珍贵的了。不要说有百吨真金,即使只有一吨真金,也可以铸造大型真金器物,肯定比这些辉煌的多。此外,还发现少量汉代金饼,每个重量也不大。在博物馆或私人收藏中,也没有过有大型汉朝真金器物的消息。也就是说,从考古中没有任何信息可能支持汉代某个帝王将相曾据有几吨甚至几百吨真金的记载。
一些学者相信《史记》《汉书》中说的黄金确是真金,其根据主要是在这些书中都有“黄金为上,白金为中,赤金为下”的说法,且三国魏时裴骃注曰:“白金银也,赤金丹阳铜。”虽然裴骃并没有说黄金是什么,但即然中品已经是银了,上品只能是真金了。其实裴骃在这里搞错了,白金应该是白铜而不是银。
不论是《史记·平准书》还是《汉书·食货志》都是在提到货币问题时讲到“黄金为上,白金为中,赤金为下”,所以三品金都应是铸造货币用金属。在《史记·平准书》中司马迁有评论对此说得更清楚。他说“虞夏之币,金为三品,或黄或白或赤,或钱或布或刀。”钱、布、刀都是铸造出的钱币名称,这更清楚的表明三品金都是针对货币而论的。
中国古代除了战国楚曾以金铸造货币(称作爰)外,都是以铜铸造货币的。以银为货币是明(当时并未铸成固定的钱币状)以后的事。所以,在汉朝如果谈起货币,所指的就只能是铜。
在汉字中“铜”字出现的相当晚,记载汉文帝以铜山赐给他心爱的男宠邓通,似为铜字第一次出现。那时,“金”代表各种金属。不过很多情况下只代表有色金属,铁字出现的比铜要早(可能是因其色泽及易锈和有色金属相差较大)。而除铁外,当时铜是最重要的金属,所以,称铜为“金”是很正常的。例如秦始皇搜集六国兵器在咸阳铸造十二个大铜人,就被称作金人。古代铜器上铭文,不称为铜文而称作金文,也是这样的例子。
那么金分三品有是什么意思呢?古代冶金全凭经验,而不同的铜矿石可能不同的多种有色金属共生矿,冶炼出的铜差别可能很大。
含锡在30~40%间的铜是黄铜,具有黄金色泽,颇像真金,有绰号为“傻子金”,被看作上品是合理的。传统的冶炼黄铜的方法是将已经冶炼出的铜和炉甘石混合再熔炼,但西汉时是否采用这种技术,或只能靠铜锌共生矿得到黄铜还不清楚。炉甘石中有碳酸锌,但其含量不稳定,即使用炉甘石,得到上好黄铜也非易事。
如铜材中除含锌外还含有镍或砷,颜色发白,应称白铜。因其色泽不像真金而像银,只好屈居中品,其实在那个时代要冶炼出白铜比冶炼黄铜还要困难些。
赤铜应为含锡量较少的铜材。
司马迁和班固都没有写错,这三品铜材都可以用于铸钱币,搞错的是裴骃。很可能是只有西汉或更早一些时间才把黄铜称为黄金,把白铜称为白金。随着人们对于金属的知识越来越丰富,对于各种金属及合金已经有了比较更合适的称呼。所以,裴骃不明白二百年前的称呼而出错,并不奇怪。
这也可以说明为什么从东汉开始,大量的黄金就突然消失了。不论是赵翼还是近代学者们给出的解释,黄金都是渐渐消失的,而记载中却是一下子就没有了的。
十八世纪时欧洲人还不知道有白铜这材料,法国人杜赫尔德在他所著的《中华帝国志》中写道:“最特殊的铜是白铜,……它完全像银一样。”德国企业悬赏重金得到了炼制白铜技术,制成的合金称“德国银”。(或简称德银,我在实验室曾用过。)可见一千多年前古人搞错,毫不奇怪。赵翼没有足够的冶金学知识,搞错也不奇怪。只是我们现代人再不应该搞错了。
总之,汉代根本就没有那么多真金,突然消失的不是几百吨真金,而是一个容易被误解的名词,所以,也没有必要去为汉代真金到那里去了费心找原因了。
“汉朝的黄金到哪里去了?”的问题清朝大诗人兼历史学家赵翼在他的名著《二十二史扎记》中提出来的。他先列举了近二十项汉朝的黄金极多的历史记载。这里举出几条一次涉及万斤黄金以上的记载:
刘邦给陈平四万斤黄金,以收买项羽部下;
梁孝王死时其府藏黄金四十万斤;
卫青作战有功得二十万斤黄金赏赐;
王莽聘皇后聘礼三万斤黄金;
王莽府库中一万斤黄金为一匮,共六十匮等等。
汉朝时一斤约二百多克,一万斤黄金约两吨半,那么王莽府藏黄金就有一百五十吨之多,一个诸侯王的府藏也有一百吨之巨。于是赵翼就提出了前述问题,并给出一些答案,主要是塑佛像贴金用掉了。近来在网上看到一些博文,继续探讨大量黄金消失的原因。其理由似乎言之凿凿,不能说没道理。但是,根本的问题在于记载中汉朝的动辄万斤乃至数十万斤黄金究竟是不是现在每克二百多元的真正黄金(下面简称真金)?其答案应该是否定的。
否定这些记载的最主要根据是出于考古成果的考查。如果一个诸侯王就可能有一百吨真金,那么在他的墓葬中,必然会有较多的大型真金器物。实际上在中原地区发掘的汉朝帝王将相陵墓中,大型真金器物(例如重量达几十或几百斤)还未曾发现过。曾发现有金缕玉衣、镀金长信宫灯、错金博山炉、错金虎符等,虽然都含真金,但器物主体是铜,用以装饰的真金多也不过几百克而已,已经是很珍贵的了。不要说有百吨真金,即使只有一吨真金,也可以铸造大型真金器物,肯定比这些辉煌的多。此外,还发现少量汉代金饼,每个重量也不大。在博物馆或私人收藏中,也没有过有大型汉朝真金器物的消息。也就是说,从考古中没有任何信息可能支持汉代某个帝王将相曾据有几吨甚至几百吨真金的记载。
一些学者相信《史记》《汉书》中说的黄金确是真金,其根据主要是在这些书中都有“黄金为上,白金为中,赤金为下”的说法,且三国魏时裴骃注曰:“白金银也,赤金丹阳铜。”虽然裴骃并没有说黄金是什么,但即然中品已经是银了,上品只能是真金了。其实裴骃在这里搞错了,白金应该是白铜而不是银。
不论是《史记·平准书》还是《汉书·食货志》都是在提到货币问题时讲到“黄金为上,白金为中,赤金为下”,所以三品金都应是铸造货币用金属。在《史记·平准书》中司马迁有评论对此说得更清楚。他说“虞夏之币,金为三品,或黄或白或赤,或钱或布或刀。”钱、布、刀都是铸造出的钱币名称,这更清楚的表明三品金都是针对货币而论的。
中国古代除了战国楚曾以金铸造货币(称作爰)外,都是以铜铸造货币的。以银为货币是明(当时并未铸成固定的钱币状)以后的事。所以,在汉朝如果谈起货币,所指的就只能是铜。
在汉字中“铜”字出现的相当晚,记载汉文帝以铜山赐给他心爱的男宠邓通,似为铜字第一次出现。那时,“金”代表各种金属。不过很多情况下只代表有色金属,铁字出现的比铜要早(可能是因其色泽及易锈和有色金属相差较大)。而除铁外,当时铜是最重要的金属,所以,称铜为“金”是很正常的。例如秦始皇搜集六国兵器在咸阳铸造十二个大铜人,就被称作金人。古代铜器上铭文,不称为铜文而称作金文,也是这样的例子。
那么金分三品有是什么意思呢?古代冶金全凭经验,而不同的铜矿石可能不同的多种有色金属共生矿,冶炼出的铜差别可能很大。
含锡在30~40%间的铜是黄铜,具有黄金色泽,颇像真金,有绰号为“傻子金”,被看作上品是合理的。传统的冶炼黄铜的方法是将已经冶炼出的铜和炉甘石混合再熔炼,但西汉时是否采用这种技术,或只能靠铜锌共生矿得到黄铜还不清楚。炉甘石中有碳酸锌,但其含量不稳定,即使用炉甘石,得到上好黄铜也非易事。
如铜材中除含锌外还含有镍或砷,颜色发白,应称白铜。因其色泽不像真金而像银,只好屈居中品,其实在那个时代要冶炼出白铜比冶炼黄铜还要困难些。
赤铜应为含锡量较少的铜材。
司马迁和班固都没有写错,这三品铜材都可以用于铸钱币,搞错的是裴骃。很可能是只有西汉或更早一些时间才把黄铜称为黄金,把白铜称为白金。随着人们对于金属的知识越来越丰富,对于各种金属及合金已经有了比较更合适的称呼。所以,裴骃不明白二百年前的称呼而出错,并不奇怪。
这也可以说明为什么从东汉开始,大量的黄金就突然消失了。不论是赵翼还是近代学者们给出的解释,黄金都是渐渐消失的,而记载中却是一下子就没有了的。
十八世纪时欧洲人还不知道有白铜这材料,法国人杜赫尔德在他所著的《中华帝国志》中写道:“最特殊的铜是白铜,……它完全像银一样。”德国企业悬赏重金得到了炼制白铜技术,制成的合金称“德国银”。(或简称德银,我在实验室曾用过。)可见一千多年前古人搞错,毫不奇怪。赵翼没有足够的冶金学知识,搞错也不奇怪。只是我们现代人再不应该搞错了。
总之,汉代根本就没有那么多真金,突然消失的不是几百吨真金,而是一个容易被误解的名词,所以,也没有必要去为汉代真金到那里去了费心找原因了。
郢爰并不是真正的货币,它只是一种稀有的贵重金属,在某些特定场合使用。
它的价值主要和纯度、重量有关,和玉性质相仿,很贵重,可以用来送礼、赏赐、进贡,但并不是一种流通的货币。
上面的印记是保存的一种手续。
它的价值主要和纯度、重量有关,和玉性质相仿,很贵重,可以用来送礼、赏赐、进贡,但并不是一种流通的货币。
上面的印记是保存的一种手续。
砷铜,古人称白铜,汉朝之前人称白金。
铅青铜,明朝之前的人不知道用锌制造黄铜,铅青铜色泽黄,被称为黄金。
纯铜色泽发红,古人称之为赤金。
汉书
汉·班固
●卷二十四下
食货志第四下
金凡货,金、钱、布、帛之用,夏、殷以前其详靡记云。太公为周立九府圜法:黄金方寸而重一斤;钱圜函方,轻重以铢;布、帛广二尺二寸为幅,长四丈为匹。故货宝于金,利于刀,流于泉,布于布,束于帛。
----------------------
东汉一尺=23.4cm,一斤=250克
一方寸黄金=247克,大致等于一汉斤(250克),可见,这里记载的黄金是真的黄金。
小钱径六分,重一铢,文曰“小钱直一”。次七分,三铢,曰“幺钱一十”。次八分,五铢,曰“幼钱二十”。次九分,七铢曰“中钱三十”。次一寸,九铢,曰“壮钱四十”。因前“大钱五十”,是为钱货六品,直各如其文。
黄金重一斤,直钱万。硃提银重八两为一流,直一千五百八十。它银一流直千。是为银货二品。
-------------------------
黄金一斤,值钱万,一钱重一铢,万钱=26斤,这个比价太低了。
黄金和一流白银的比价是:1:3.16,不算太离谱。
汉书:
汉兴,以为秦钱重难用,更令民铸荚钱。黄金一斤。而不轨逐利之民蓄积余赢以稽市,物痛腾跃,米至石万钱,马至匹百金。天下已平,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税租以困辱之。孝惠、高后时,为天下初定,复弛商贾之律,然市井子孙亦不得为官吏。孝文五年,为钱益多而轻,乃更铸四铢钱,其文为“半两”。除盗铸钱令,使民放铸。贾谊谏曰:
----------------------------
一匹马值黄金一百斤,一石米(30市斤=60汉斤)价值一斤黄金,这是不可能的!
此后四年,卫青比岁十余万众击胡,斩捕首虏之士受赐黄金二十余万斤,而汉军士马死者十余万,兵甲转漕之费不与焉。于是大司农陈臧钱经用赋税既竭,不足以奉战士。有司请令民得买爵及赎禁锢免减罪;请置赏官,名曰武功爵,级十七万,凡值三十余万金。诸买武功爵“官首”者试补吏,先除;“千夫”如王大夫;其有罪又减二等;爵得至“乐卿”。
---------------------------------
20余万斤黄金就是50多吨,这个数量根本不可能!
这里记载的黄金肯定是铜。
当时民间私铸的铜钱很多,这种铜钱质量低劣,又小又轻,一万钱一石米是可能的,但黄金一斤绝对不可能一万钱,这里的黄金肯定是铜。
一匹马再贵也不可能值一百斤黄金,战国末期,一千斤铜就是巨款。
汉·班固
●卷二十四下
食货志第四下
金凡货,金、钱、布、帛之用,夏、殷以前其详靡记云。太公为周立九府圜法:黄金方寸而重一斤;钱圜函方,轻重以铢;布、帛广二尺二寸为幅,长四丈为匹。故货宝于金,利于刀,流于泉,布于布,束于帛。
----------------------
东汉一尺=23.4cm,一斤=250克
一方寸黄金=247克,大致等于一汉斤(250克),可见,这里记载的黄金是真的黄金。
小钱径六分,重一铢,文曰“小钱直一”。次七分,三铢,曰“幺钱一十”。次八分,五铢,曰“幼钱二十”。次九分,七铢曰“中钱三十”。次一寸,九铢,曰“壮钱四十”。因前“大钱五十”,是为钱货六品,直各如其文。
黄金重一斤,直钱万。硃提银重八两为一流,直一千五百八十。它银一流直千。是为银货二品。
-------------------------
黄金一斤,值钱万,一钱重一铢,万钱=26斤,这个比价太低了。
黄金和一流白银的比价是:1:3.16,不算太离谱。
汉书:
汉兴,以为秦钱重难用,更令民铸荚钱。黄金一斤。而不轨逐利之民蓄积余赢以稽市,物痛腾跃,米至石万钱,马至匹百金。天下已平,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税租以困辱之。孝惠、高后时,为天下初定,复弛商贾之律,然市井子孙亦不得为官吏。孝文五年,为钱益多而轻,乃更铸四铢钱,其文为“半两”。除盗铸钱令,使民放铸。贾谊谏曰:
----------------------------
一匹马值黄金一百斤,一石米(30市斤=60汉斤)价值一斤黄金,这是不可能的!
此后四年,卫青比岁十余万众击胡,斩捕首虏之士受赐黄金二十余万斤,而汉军士马死者十余万,兵甲转漕之费不与焉。于是大司农陈臧钱经用赋税既竭,不足以奉战士。有司请令民得买爵及赎禁锢免减罪;请置赏官,名曰武功爵,级十七万,凡值三十余万金。诸买武功爵“官首”者试补吏,先除;“千夫”如王大夫;其有罪又减二等;爵得至“乐卿”。
---------------------------------
20余万斤黄金就是50多吨,这个数量根本不可能!
这里记载的黄金肯定是铜。
当时民间私铸的铜钱很多,这种铜钱质量低劣,又小又轻,一万钱一石米是可能的,但黄金一斤绝对不可能一万钱,这里的黄金肯定是铜。
一匹马再贵也不可能值一百斤黄金,战国末期,一千斤铜就是巨款。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