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7日星期二

印刷术是德国人古滕堡发明,支那的活字印刷不过是个空想,根本不能用

梦溪笔谈-辩证二 沈括

版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自冯瀛王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版本。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版。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版,其上以松脂腊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镕,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復者。不用则以纸贴之,每韵为一贴,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木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昇死,其印为余群从所得,至今保藏。

--------------------------------
毕生是个传说中的人物,沈括的记载大约是道听途说,不知道是毕生在扯淡,还是沈括在扯淡,用胶泥活字(薄如钱唇)根本无法印刷。

印刷术是德国人古腾堡发明(1430年),毫无疑问。

之前的支那和韩国,也摸索了一套活字印刷的方法,韩国人最早使用铜活字印刷,元朝时,支那人开始尝试木活字印刷,后来又有锡活字、瓷活字,明清时开始使用铜活字,这些尝试都是以失败而告终。


主要问题在哪里呢?

简单说,活字的材质要坚硬才能长期使用,降低成本,但坚硬的材质,如:铜活字、瓷活字、枣木活字等等,质地坚硬,确很难刷上水墨,印刷非常困难。

如果想使材质容易沾上水墨,必须使用软木,但软木活字吸水后会膨胀,晒干后又会变形、开裂,反不如雕版印刷实用。

所以这个问题不论是支那人还是韩国人都没办法解决,一直到清朝,支那人还在使用雕版印刷,道理就在这里。


古腾堡使用的是铅合金(70%的铅,30%的锑),这种材质质地坚硬,浇注简便,使印刷过程大大简化,为了容易沾上墨水,古腾堡发明了油性墨水,这是用亚麻油制成的墨水,很容易粘在铅活字上,此外古腾堡还发明了印刷机,这是从葡萄酒厂的轧汁机改造而成,比传统的刷印效果更好。


所有这一切,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印刷系统。


所以,印刷术是古腾堡发明,和支那人没关系。

毕生的胶泥活字根本不现实。

古腾堡发明的印刷机,灵感来自葡萄酒榨汁机。

第一次印刷了200部圣经,至今还存世34本。

在古腾堡发明了印刷术后50年,欧洲人印刷了3000万部书籍,知识开始广泛的传播。


雕版印刷,从唐朝开始一直使用到清朝,洋务运动后才开始引进西方的印刷机,但民间雕版印刷一直存在到至今。

1 条评论:

  1. 联合国教科文组强的那群白痴根本不懂中国文化,他们当年的确是作了个实验,但不成功,所以就认定中国泥活字没有实用价值,而中国人不服,山东一个退休高中老师花了三年时间终于复原了泥活字,事实证明,不是泥字不能用,而是那帮子人作泥字的技术不到家,其实中国早在唐代就有了雕版印刷,中国人会笨到到发明活字时不先试试木材和金属吗?原因为根本不能用,<<梦溪笔谈》中写的很清楚“……不以木为之者,纹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而不用金属字,那是因为金属字沾不上水墨,而韩国那个金字用的是香油研墨,对于穷得“囊萤映雪”的读书人,连点灯油都没有油墨字你不是要他命?所以只有中国字才是最早,最实用的.

    回复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