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5日星期日

评“五曹算经”

zt:

 《五曹算经》是“算经十书”的一种,一般认为由北周甄鸾所作,李淳风等为之作注。

简介

  《五曹算经》 ,北周甄鸾所著。甄鸾通历法,曾编《天和历》,于566年颁行。“五曹”是指五类官员。其中"田曹"所收的问题是各种田亩面积的计算,“兵曹”是关于军队配置、给养运输等的军事数学问题,“集曹”是贸易交换问题,“仓曹”是粮食税收和仓窖体积问题,“金曹”是丝织物交易等问题。全书共收67个问题,其数学内容没有超出《九章算术》的内容。其南宋刻本,收藏于北京大学图书馆。

  唐代史料中多有“《五曹》、《孙子》等十部算经”一类说法,表明此书是“算经十书”中较受唐代官方重视的一部算书。作为唐宋官方数学教育的教材,《五曹算经》代有刊刻传抄,受到历朝很多数学家的重视,其历史影响不可低估。另一方面,与十部算经中其他算书相比,《五曹算经》的编排和卷名更显著地表明它服务于相应的社会经济制度。因此,对《五曹算经》的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中国数学史及相关社会背景问题。然而,由于此书所载算题“解题方法都很浅近,数字计算不须要分数的概念”,而被视为“稍为有些落后的”,从数学史“内史”角度来看,学者们容易认为其研究价值不高。此外,该书分为“田曹”、“兵曹”、“集曹”、“仓曹”、“金曹”五卷,每卷标题后又都有李淳风所作题解,似乎很容易就能把各卷算题同当时行政事务对应起来。所以,以往的数学史论著往往仅注意它在算法上粗略的一面。对于算题的社会背景,论说也很简略粗疏,还出现了一些误解。


作者简介

  甄鸾,字叔遵(535-566),无极(今河北省无极县)人,北周数学家,官司隶校尉、汉中太守。信佛教,擅长于精算,制天和历法,于天和元年(566年)起被采用颁行。曾注释不少古算书,著有《五经算术》等。 另有周天和年历一卷,《七曜算术》二卷。

  所谓《算经十书》,除《缀术》及后边的《缉古算经》外,都有他撰注的记载。他所撰的《五曹算经》、《五经算术》和《数术记遗》,今有传本。《五曹算经》是一部为地方官员撰写的应用数学书,内容浅近。《五经算术》对于《尚书》、《诗经》、《周易》、《周官》、《礼记》、《论语》等经籍中涉及数学、天文历法的内容,作了注释,在数学上并没有创新。《数术记遗》题“汉徐岳撰,甄鸾注”。近人认为此书是甄鸾自撰自注而伪托徐岳的作品,也有的学者认为确为徐岳撰、甄莺注。书中记载三种进位制度和14种记数法,其中“积算”即筹算,而“珠算”虽不是元、明之后的珠算盘,但开后者之先河,似无可疑。“计数”则介绍了一种别于古代传统的测望方法。其余算法则大都脱离实际。他对《周髀算经》的注释,水平不高,而关于其他算经的注释,都已失传。


《五曹算经》与北朝土地制度

  北魏初年推行“计口授田”制,实际上是一种民屯,其实施办法可见于太平真君五年(444年)下令“有牛家与无牛家一人种田二十二亩,偿以私锄功七亩,如是为差;至与小、老无牛家种田七亩,小、老者偿以锄功二亩。皆以五口以下贫家为率。各列家别口数,所劝种顷亩,明立簿目”,太和元年(477年)又规定“一夫制治田四十亩,中男二十亩。”这种“授田”制度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的魏、秦等国。《九章算术》记载了多种形状田地的面积计算方法,与春秋战国时代统计土地数量、收取地租、大量开垦土地、土地买卖等活动需要测量多种形状的土地面积有密切的关系,也与当时的授田制有一定的关系。由于当时数学有理论化的倾向,这就引导人们追求方法的普遍性并使获得普遍性和精确性高的算法成为可能,而在当时适应变法求强的各种要求严格的法律和规章制度,也使寻求精确度高的算法成为必要因此《九章算术》有多种表述上具有普遍性、精度较高的田地面积计算,是不奇怪的。晋代也颁布了诸如“男子一人占田七十亩,女子三十亩”之类占田、课田等土地制度。但东汉至六朝时期,国家无力遏制豪族兼并土地,行政工作中计算土 《五曹算经》地面积的需求就降低了,这一时期对土地的丈量更多体现在买卖田地的契约中,但在晋代以前,地契中对土地各项信息的记录并不规范,各项信息往往记载非常模糊。故从实用角度而言,成书于晋代的《孙子算经》并无详细记载田地面积的计算方法的迫切需要。同样理由也适用于反映5世纪前期中原地区社会经济状况的《张丘建算经》,因为北魏前期授田制基本只推行于边境及首都平城附近。但从北魏开始,国家控制土地的力量又增强了,由此就能更有力地推行朝廷颁布的土地条令。在这一背景下,有的算书中计算田地面积的题目应当会重新增多。不过“授田”制更多的是对前朝制度的继承,将田地面积计算方法恢复到《九章算术》的数量或许就够了,为什么《五曹算经》中会增加这么多描述土地形状的术语和相应的算法呢?

  这种情形应该与均田制有密切关系。均田制初行于北魏,后代累有采用,到唐中后期废止。均田制以长期战乱造成的大量无主田、荒地为前提,虽少有触犯大官僚和士家大族的利益,但为广大下层农民获得合法土地提供了一定的保证,而且涉及的地域甚广。北魏均田制的标志性事件是太和九年(485年)颁布均田令,规定了农民在各种情况下受露田、桑田的数量,其中数字最大的是“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奴婢依良。丁牛一头受田三十亩,限四牛。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以供耕休及还受之盈缩”,男夫受“桑田”二十亩。而在人多地少的“狭乡”,如农民不愿迁移,所受田地数量就会少些。由于是政府主持,地方籍帐中出现大量授田及还田的记录,都对各块土地的标的、“四至”及面积有详细描述。算书中对田地面积计算法求多求全,与这种由国家对土地管理的增强带来的规范化不无关系。另一方面,在均田制下,农民死后或年逾七十原则上要将所受露田归还给政府,实际操作中往往采取更灵活的方法,如后代可以继承前代所受桑田作为露田(“倍田”),从而使部分田地的还受在家庭内部解决等等。但无论还田采取何种形式,对于重新受田,官府依然要在户籍中进行记录。而既然对田地的各项信息都要详细记载,那么也应对田地面积进行丈量。这与此前少有涉及还田的土地制度相比,丈量田地面积不但在工作量上大大增加,而且成为地方行政部门的一项日常工作。

  均田制对于土地面积的计算带来的具体影响,可概括为两方面。一方面,对土地面积的计算更频繁了,最初可能只需把大块土地划分成小块授予农民,太和九年令规定民户所受田地“不得隔越他畔”,即每户所受田地应连成一片,但由于这些田地带有桑田、露田等不同性质,往往又被细分为若干段。经过农民还田官府再授田,或经过多次后代分割继承前代所分桑田等过程,这些小块土地可能会变得越来越细碎,而每块土地的面积都要被丈量出来,因此不仅开始时计算量大,而且频繁的计算会长期出现。另一方面,由于土地被划分为细碎的小块,由于地貌等原因,就容易出现各种形状不规则的田地。

  为应付均田制带来的划分、丈量田地面积的繁重计算量,需要编辑相应的算书,提供形状足够多的田地的计算法,以便地方官吏碰到某种形状的田地,就能马上依术计算。《五曹算经》“田曹”卷当以为适应这种需要而编辑的算书为原型。田曹共有19个问题涉及19块田,其中面积超过1顷(100亩)的只有3块(最大的2顷60亩奇100步)。其他的田地中,超过北魏实行均田法时一个适龄男性劳动力所受桑田20亩的只有两块,大于10亩小于20亩的田5块,大于1亩小于10亩的田地6块,低于1亩的田地3块,其中最小的为63步。考虑到北魏时还有一些大户、官员受田都以顷计,《五曹算经》中出现3块超过一顷的田地是可以理解的。余下的16块田地,最大的也只有63亩奇80步,只比一对壮年夫妇所受露田之和60亩稍多一点,还不及一对有牛夫妇所应受的露田数;次大的只有23亩奇150步,也只略多于一壮年妇女所应受露田额20亩、而远小于一个壮年男子所应受的露田额40亩。其他的14块田都小于20亩。如果根据距离《五曹算经》编成年代更近的西魏大统十三年瓜州籍帐,则可看出民户所受每段田地面积都小于20亩,大多数都在10亩以下,而“田曹”卷的19块田中20亩以下面积的田地就有14块,从题目涉及数量上看,这些算题和相应的方法适合于官吏进行学习并付诸应用。同时“田曹”卷收集了形状种类尽可能多的田地计算法,可以满足北魏授田与均田法需要关于各种形状田地的面积算法之要求。范围广泛、频繁进行的计算工作,也使得所需要的大量官吏无暇在精细算法上下功夫,而均田制在北朝还属初创阶段,由于战乱又时废时兴,在工作中难免带有一些粗放和原始的特点,因此《五曹算经》中有些算法不太精确,是可以理解的。

  下面,我们将对这些精确度不高的算法进行具体讨论。

  1. 由半对角线求正方形田的面积。“田曹”卷第11题,由正方形田的中心到一个顶点的距离(对角线之半)求其面积,其方法为先求对角线,再求正方形的边长,然后自乘。这个问题与《孙子算经》卷上第14题的题设、数字和解法都相同,只是文字稍异。在《九章算术》的“少广”章,专门介绍了开方术,可由面积求出正方形的边长。《孙子算经》卷上第19题和《张丘建算经》卷中的倒数第4题也是由方田(正方形)面积用开方法求其边长。这种利用开方的方法原则上可以求出精确值。但《五曹算经》和《孙子》在求边长时,没有用到开方术,而是根据边长与对角线之比为5:7的近似比率,用比例方法求出边长。对于这类问题,古代可能想到的精确算法有两种。一种是利用勾股定理,由对角线用开方法求出边长,再由边长自乘,得到面积。另一种是利用出入相补原理,可以得知对角线上的正方形面积(对角线的平方)等于两个边长上的正方形的面积(边长的平方)之和,因此可以由对角线自乘,再除以2得到这块田的面积。《五曹》和《孙子》所用算法求出的面积(一顷八十三亩奇一百八十步)比实际面积(一顷八十亩奇十八步)大三亩奇一百六十二步。不使用早几百年就已出现,且时代稍早的算书、甚至同一部算书中仍在使用的精确算法,这种做法说明《五曹》和《孙子》记载的是一种更原始的算法,而其编者并没有根据早已改进的算法来纠正它。我们上面所述的第二种精确算法,需要较多的抽象化和理论化方面的考虑,不容易想到。第一种精确算法需要用到开方,无疑比较复杂、难以掌握,远不如书中所载近似算法那么直截了当,易为一般基层官吏所掌握。

  2.四不等田。土地方位通常用“四至”来描述,如果土地面积较大,对丈量精确度又要求不高,一些形状与矩形相去不太远的田地,就能将其近似地作为矩形来处理,这样方田的计算方法通常就能够满足需求。但现实中肯定还存在大量与矩形相差很远的田地,从早期出土文献中能够发现关于不规则四边形的记录。例如汉代买地券中有“南广九十四步,西长六十八步,北广六十五,东长七十九步,为田二十三亩奇百六十四步”,买地券中出现的土地未必真实存在,但从计算结果来看汉代恐怕还没有推行后代计算四不等田面积的通用公式,因为用包括《五曹算经》在内的后世几部算书中统一的算法去计算前述土地面积,并不能算出相同得数;不过,既然东汉已经有了对这种四不等田及其面积的描述,那么《五曹》、《敦煌算书》“均田法”和《夏侯阳》都统一采用的算法(两组对边平均值的乘积),很可能在早于这些算书的时代就已经出现,只是未见于现存的几部更早的算书而已。

  3.在曲边形田地的面积计算上,《五曹算经》较前代算书,几乎没有任何进展。即使这类土地本来难以有所变化,也应把一大原因归结为在土地丈量的实际操作中,碰到曲边形土地的机会要远小于四边形土地,而精确计算此类图形面积的方法对于有些地方行政工作者来说,不仅有些高深,而且比较麻烦费事。故《五曹算经》将弧田、覆月田中的曲边,都按直边对待,而将这两种图形,都近似化为三角形来计算面积。这种做法无疑降低了计算的准确性,却简化了运算步骤,方便文化程度不高的下级官吏掌握。

  4.对于六边梯形,《五曹算经》有3种,在上列算书中是包含类别最多的,而这在早于它的算书中一种都没有,晚于它的《敦煌算书》和《夏侯阳算经》只分别有2种和1种。在现实中,这种长条形状的田是很多的。它们本可以通过分为两个梯形分别计算其面积、然后求和来解决,但《五曹算经》却采用了另一条思路:先算出三广的平均值,再乘以从。这种算法说明造术者的思路是把这种图形化为矩形来计算,这与三角形田和梯形田的求积法有相似性:对特殊的广进行平均(对梯形是把两广求其平均,对三角形则视为一广为零的梯形来处理,对六边梯形则是三广平均),可以代替各广,他(们)还没有认识到这种代替只适用于一些特殊形状的图形。《五曹》关于这些图形的求积法的思想基础,是面积由一系列线段积累而成的观念。这种观念是很自然的思想,在先秦文献中已经存在,在《九章》及其刘徽注也用到了。当考虑不严密时,古人很容易想到用几条特殊的广的平均值作为诸广的代表。因此,尽管《五曹》中六边梯形的求积法不见于现存早于它的其他算书,但它们未必都由《五曹》那些问题的作者首先提出。《五曹》提出或采用这些精度不高的六边梯形的面积算法,说明它适应现实急务的需要:毕竟这种算法比分为两个梯形来计算,要简便得多,也便于大量基层官吏学习和掌握。

  总之,《五曹算经》中出现的形状种类繁多的田地面积计算法,是北朝田地制度下行政部门需要频繁划分、丈量土地的形势对相应的计算工具的必然要求,而其中采用一些精度不高的算法,则不仅与均田制刚刚创立、还不够完善有关,而且也由于这些算法比更精确的算法简单便捷、更易于基层官吏掌握,同时又可以满足大范围的频繁测量与计算有关。唐代田曹的职能“掌园宅、口分、永业及荫田”,需要测算各种田地面积,正与《五曹算经》“田曹”中的问题所讨论的对象非常吻合,由于北周与唐代制度有密切联系,而均田制从北魏到唐中期都有施行,在服务于行政管理的算书中,将计算田地面积的题目列于“田曹”名目之下,是非常恰当的。


9 条评论:

  1. 卷一/田曹

    田曹:生人之本上用天道下分地利,故田曹为首。此卷内容为田亩的计算。

    今有方田广从各五十六步,问为田几何?
    --------------------------
    56x56=3136步=13亩又16方步

    太小儿科了,相当于小学二年级水平。
    方田=正方形的田。


    今有方田广从各六十八步,问为田几何?
    -----------------------------
    68x68=4624步=19亩又64方步

    同样的题,何必出两道!


    今有直田广八十步,从一百九十步,问为田几何?
    ---------------------------------------
    直田=长方形的田

    80x190=15200方步=63亩又80方步


    今有圭田从三十步,一头广二十四步,一头无步,问为田几何?
    ------------------------------------------
    圭田=梯形的田,这块梯田因为一头无步,所以成为一块三角形的田。

    30x24/2=360方步=1亩又120方步


    今有腰鼓田从八十二步,两头各广三十步,中央广十二步,问为田几何?
    答曰:八亩奇四十八步。

    术曰:并三广得七十二步,以三除之得二十四步,以从八十二步乘之得一千九百六十八步,以亩法除之即得。
    (李淳风)案:此术疏桀,当倍中央广,得二十四步,并入两头广,得八十四步,以四除之,得二十一步,以从八十二步乘之,得一千七百二十二步,以亩法除之,得七亩奇四十八步。
    ----------------------------------------------
    腰鼓田,顾名思义,是腰鼓形状的田,像个哑铃。
    这种图形,两头广,中间窄,但形状很不规范。


    原书答案为:(30+30+12)/3=24,24x82=1968方步!=8亩又48方步

    作者把腰鼓型近似成一块长方形,边长为24步,差得太多!



    李淳风的批注是1722步,近似算法是把腰鼓型田分成两个梯形计算,S=((30+12)x41/2)x2=1722方步=7亩又42方步。
    这个近似还算有点接近。

    实际这种图形只能用微积分求解!

    回复删除
  2. 五曹算经,卷一/田曹

    今有鼓田,两头各广四十步,中央广五十二步,从八十五步,问为田几何?
    答曰:十五亩奇一百四十步
    术曰:并三广得一百三十二步,以三除之得四十四步,以从八十五步乘之得三千七百四十步,以亩发除即得。

    (李淳风)案:此术亦疏桀,当倍中央广,得一百四步,并入两头广,得一百八十四步,以四除之,得四十六步,以从八十五步乘之,得三千九百一十步,以亩法除之,得一百十六亩奇七十步。
    --------------------------------------------------------------------------------------------------------------------
    图片
    鼓田=两头窄、中央宽的图形,和腰鼓型正好相反。

    书中依然是把它近似为长方形计算,李淳风指出,当以两个梯形近似为佳。

    这种题只能用微积分求解,两种方法都是近似,李淳风的方法更接近真实面积。




    今有弧田,弦八十步,矢五步,问为田几何?
    答曰:二百步
    术曰:列弦八十步,半之得四十步,以矢五步乘之即得。
    ---------------------------------------------------
    图片
    弧田如图所示。

    设圆半径为r,有方程:(r-5)^2+40^2=r^2
    解之得:r=12.75步?比40步还小!
    这个图形不对!

    而且书中的近似方法是把这个弧田近似为三角形计算,误差很大!




    今有蛇田,头广三十三步,胸广五十七步,尾广十八步,从九十二步,问为田几何?
    答曰:一十三亩奇一百九十二步
    术曰:并三广得一百八步,以三除之得三十六步,以从九十二步乘之,得三千三百一十二步,以亩法除之即得。
    -------------------------------------------------------------------------------------------
    这种蛇田,头大,腰更大,尾小,是一种很不规则的图形。

    书中以长方形近似,纯属胡扯,误差非常大。



    今有墙田,方周一千步,问为田几何?
    答曰:二顷六十亩奇一百步
    术曰:列田一千步,以四除之得二百五十步,自成得六万二千五百步,以亩法除之即得。
    ----------------------------------------------
    墙田和方田有什么区别?
    这里的墙田明显也是方田,周长1000步,边长250步,面积62500方步=260亩又100方步。

    回复删除
  3. 今有萧田从四十八步,一头广二十五步,一头广三十五步,问为田几何?
    答曰:六亩
    术曰:并两广得六十步,半之得三十步,以从四十八步乘之得一千四百四十步,以亩法除之即得。
    -----------------------------------------------------------------------------
    这里的萧田是不是梯形不得而知,但算法是以梯形面积计算。




    今有田,桑生中央,从隅至桑一百四十七步,问为田几何?
    答曰:一顷八十二亩奇一百八十步
    术曰:列一百四十七步,以二乘之得二百九十四步,以五乘之得一千四百七十步,以七除之得二百一十步,自相乘得四万四千一百步,以亩法除之即得。
    ---------------------------------------------------------------------------------------------
    这里的田,漏掉一个“方”字,应该是方田。

    桑生中间,距离一隅的距离是根号2倍的边长。
    古人把根号2=7/5=1.4计算,实际偏小,1.4^2=1.96,验算即可得知。




    今有邱田,周六百四十步,径三百八十步,问为田几何?
    答曰:二顷五十三亩奇八十步
    术曰:列周六百四十步(案:原本讹作四百六十步,今改正),半之得三百二十步,又列径三百八十步,半之得一百九十步,二位相乘得六万八百步,以亩法除之即得
    ---------------------------------------------------------------------------
    邱田是大半圆形,半径=380步,外周=640步,
    640/380PI=S1/S=S1/190^2XPI
    所以:S1=190^2x640/380=190(半径)x320(半周)=60800方步=253亩又80方步




    今有箕田,一头广八十六步,一头广四十步,从九十步,问为田几何?
    答曰:二十三亩奇一百五十步
    术曰:并二广得一百二十六步,半之得六十三步,以从九十步乘之,得五千六百七十步,以亩法除之即得。
    ---------------------------------------------------------------------
    箕田就是梯形,公式=(上底+下底)x高/2




    今有四不等田,东三十五步,西四十五步,南二十五步,北一十五步,问为田几何?
    答曰:三亩奇八十步
    术曰:并东西得八十步,半之得四十步,又并南北得四十步,半之得二十步,二位相乘得八百步,以亩法除之即得。
    -----------------------------------------------------------------------------------
    胡屌扯,根本不是这么解的!
    只知道四条边长,不规则四边形的面积还是解不出来,必须还要知道一个角。
    作者是不懂装懂,满嘴胡说八道!

    图片
    记p=(a+b+c+d)/2 为半周长. 对于普通四边形,如果其一对内角和为θ,由于四边形的内角和为360度,因此另一对内角和为360-θ。由Bretschneider公式,四边形面积S=√[(p-a)(p-b)(p-c)(p-d)-abcdcos^2(θ/2)]。
    由此我们也可看到,在四边固定的情况下,要使四边形的面积最大,必须使cos^2(θ/2)越小越好,对角和为180度时cos^2(θ/2)=0为最小值。(这意味着两个对角和都为180度)。这样得出的四边形的四个顶点共圆,即属于圆内接四边形。面积最大值就由Brahmagupta公式所得:S=√[(p-a)(p-b)(p-c)(p-d)。
    因此只知道4条边是不能完全确定这个四边形的,需再测量多一个角度或对角线。



    今有覆月田,从三十步,径十步,问为田几何?
    答曰:一百五十步
    术曰:列径十步,半之得五步,以从三十步乘之即得。
    -------------------------------------------
    覆月田是个什么图形,不清楚,根据计算公式,大约和计算三角形田相似。
    图片
    这是新月,如果宽度是十步,长度三十步,根本解不出面积。

    回复删除
  4. 今有田形如牛角,从五十步,广而十步,问为田几何?
    答曰:二亩奇二十步
    术曰:列口广二十步,半之得十步,以从五十步乘之得五百步,以亩法除之即得。
    -----------------------------------------------------------------
    图片
    如图牛角,书中把牛角形当作三角形计算,错的一塌糊涂!




    今有田周七十八步,径二十六步,问为田几何?
    答曰:二亩奇二十七步
    术曰:先列周七十八步,半之得三十九步,又列径二十六步,半之得一十三步,二位相乘得五百七步,以亩法除之即得。
    ---------------------------------------------------------------------
    这就是邱田,上文已经提到,面积=半周x半径




    今有环田,外周三十步,内周一十二步,径三步,问为田几何?
    答曰:六十三步。
    术曰:并内外周得四十四步,半之得二十一步,以径三步乘之即得。
    ------------------------------------------------------
    设内外圆半径分别为:r1,r2,有如下方程:

    r2-r1=3
    6r2=30(圆周率以3计算)
    6r1=12

    解之得:r1=2,r2=5,径三步完全是多余的条件,根本不需要!

    S=S2-S1=3x(25-4)=63





    今有田从一百步,广四十二步,中有圆池,周三十步,径十步(完全多余的条件),问池占外为田几何?
    答曰:一十七亩奇四十五步
    术曰:列从一百步,以广四十二步乘之得四千二百步,为田积,又列池周三十步,半之得一十五步,又列径一十步,半之得五步,二位相乘得七十五步,为池积,以减田积,余四千一百二十五步,以亩法除之即得。
    --------------------------------------------------------------
    长方形内有圆形,相减得田面积。

    100x42-75=4125方步=17亩又45方步
    圆周率一直以3计算,古人既愚蠢又固执。

    这道题有小学二年级水平。

    回复删除
  5. 五曹算经 卷二/兵曹

    既有田畴,必资人工,故以兵曹次之。

    今有丁二万三千六百九十二人,食兵五千九百二十三人,问几何丁出一兵?
    答曰:四丁出一兵
    术曰:列二万三千六百九十二人人,以五千九百二十三人除之即得。
    ---------------------------------------------------
    这也太简单了吧!



    今有丁八千九百五十八人,凡三丁出一兵,问出兵几何?
    答曰:二千九百八十六人
    术曰:列八千九百五十八,以三除之即得。
    -------------------------------------
    小学二年级的水平都达不到。




    今有兵九百七十人,人给米七生,问计几何?
    答曰:六十七斛九斗
    术曰:列兵九百七十人,以七升乘之即得。
    ---------------------------------------
    970x7=6790升=67斛9斗

    古人真厉害,这么难的乘法都会做!



    今有兵三千八百三十七人,人给钱五百五十六文,问计几何?
    答曰:二千一百三十三贯三百七十二文
    术曰:列兵三千八百三十七人,以五百五十六文乘之即得。
    ----------------------------------------
    高难度数学问题,真难!




    今有兵三千一百四十八人,人给布一丈二尺三寸,问计几何?
    答曰:七百七十四端二丈四寸
    术曰:列兵三千一百四十八人,以布一十二尺三寸乘之得三万八千四百二十尺四寸,以五十尺除之即得。
    ---------------------------------------
    一端布=5丈长,和九章算术里一匹步=4丈不同。





    今有兵一千三百六十二人,人给绢二丈八尺五寸,问计几何?
    答曰:九百七十匹一丈七尺
    术曰:列兵一千三百六十二人,以绢二十八尺五寸乘之得(案:原文讹作以绢二丈尺八寸乘之,故改正)三万八千八百一十七尺,以四十尺除之即得。
    ------------------------------------
    这里一匹还是等于4丈,显然,端和匹是两种不同的单位。



    今有一万人,大将十人,裨将二十人,队将一百人,散兵九千八百七十人,给绢有差,大将人给三丈,裨将人给二丈,队将人给一丈五尺,散兵人给九尺,问计几何?
    答曰:二千二百七十五匹奇三丈
    术曰:列大将十人,以三十尺乘之得三百尺,又列裨将二十人,以二十尺乘之得四百尺,又列队将一百人,以十五尺乘之得一千五百尺,又列散兵九千八百七十人,以九尺乘之得八万八千八百三十尺,并四位得九万一千三十尺,以匹法除之即得。
    ---------------------------------------------
    非常精深的数学问题,没有小学二年级水平的人,根本做不出来!




    今有城周四十八里,欲令御贼,每三步置一兵,问用兵几何?
    答曰:四千八百人
    术曰:列城周四十八里,以三百步乘之得一万四千四百步,以三除之即得。
    ------------------------------------------
    这题太难了!




    今有军粮,米三千四百二十六斛八斗七升,每斛值钱四百八十二文,问计几何?
    答曰:一千五百六十四贯九百九一十一文三分四厘
    术曰:列米三千四百二十六斛八斗七升,以四百八十二文乘之即得。
    -----------------------------------------
    一斛粟米(小米),值钱482文,北周时,一斛=60公升,一升小米=1.47斤,共计88.2市斤。

    一市斤小米当时值5文钱略有余。





    今有车二万三千九百乘,欲作方营,每乘占地三步,问计几何?
    答曰:七万一千七百步
    术曰:列车二万三千九百乘,以三步乘之即得。
    -----------------------------
    略过




    今有马六千二百四十三匹,匹给粟五升三合,问计几何?
    答曰:三百三十斛八斗七升九合
    术曰:列马六千二百四十三匹,以五升三合乘之即得。
    ---------------------------------------
    一匹马给五升三合粟=3.180公升,一公升粟=1.27市斤,总计约4市斤。




    今有牛六千五百头,头给草七束,问计几何?
    答曰:四万五千五百束
    术曰:列牛六千五百头,以七束乘之即得。
    -----------------------------------
    真难!

    回复删除
  6. 五曹算经 卷三/集曹

    既有人众,必用食饮,故以集曹次之。


    今有粟七百五十斛,问为粝米几何?
    答曰:四百五十斛
    术曰:列粟七百五十斛,以三十乘之得二万二千五百斛,以五十除之即得。
    -----------------------------------
    一斛粟可以出6斗粝米。九章算术里也有这种题。




    今有粟二百九十斛,问为粺米几何?
    答曰:一百五十六斛六斗
    术曰:列粟二百九十斛,以二十七乘之得七千八百三十斛,以五十除之即得。
    ------------------------------------
    一斛粟可以出五斗四升粺米。




    今有粟五百六十斛,问为檠(?)米几何?
    答曰:二百六十八斛八斗
    术曰:列粟五百六十斛,以二十四乘之得一万三千四百四十斛,以五十除之即得。
    -------------------------------
    九章算术里,直接以米称谓之,这里的名字是“檠(?)米”。



    今有粟三百六十二斛,问为御米几何?
    答曰:一百五十二斛四升
    术曰:列粟三百六十二斛,以二十一乘之得七千六百二斛,以五十除之即得。
    ------------------------------
    一斛粟可以出四斗二升御米



    今有粟五百六十斛,凡粟八斗易麦五斗,问得麦几何?
    答曰:三百五十斛
    术曰:列粟五百六十斛,以五十乘之得二万八千斛,以五十除之即得。
    -------------------------
    麦、粟的比价是:5:8




    今有豆八百四十九斛,凡豆九斗易麻七斗,问得麻几何?
    答曰:六百六十斛三斗三升三合奇三升?
    术曰:列豆八百四十九斛,以七十乘之得五万九千四百三十斛,以九十除之即得。
    --------------------------------------
    豆、麻的比价是:9:7



    今有钱二十七贯八百三十三文,凡五文买梨三枚,问得梨几何?
    答曰:一万六千六百九十九枚奇四文
    术曰:列钱二十七贯八百三十三文,以三乘之得八万三千四百九十九,以五除之即得。
    --------------------------------------
    五文钱买三个梨,一个梨=1.6文钱,剩下的4文钱明明还可以买两个嘛!




    今有米一千五百七十七斛,斛别加八斗七升,问计几何?
    答曰:二千八百八十五斛九斗一升
    术曰:列米一千五百七十七斛,以加米一斛八斗七升乘之即得。
    ------------------------------------




    今有席一领,坐客十二人,有席一千五百三十八领,问客几何?
    答曰:一万八千四百五十六人
    术曰:列席一千五百三十八领,以十二人乘之即得。
    -----------------------------------




    今有席一领,坐客二十三人,有客五十三万三千六百八十人,问席几何?
    答曰:二万三千二百三领奇十一人
    术曰:列五十三万三千六百八十人,以二十三人除之即得。
    ----------------------




    又有席一领,坐客二十五人,有客四万四千六百二十五人,问席几何?
    答曰:一千七百八十五人
    术曰:列四万四千六百二十五人,以二十五人除之即得。
    ----------------------------------------------




    今有凡酱,二升饲五人,有酱三百二十斛,问人几何?
    答曰:八万人
    术曰:列三百二十斛,每上十之得三万二千升,以五人乘之得一十六万升,以二升除之即得。
    -----------------------------------------------
    “每上十之得三万二千升”
    应为:每斛百之得三万二千升。




    今有凡钱五文,买雉三只,有钱一万七千五百二十五文,问得雉几何?
    答曰:一万五百一十五只
    术曰:列数一万七千五百二十五文,以雉三只乘之得五万二千五百二十五文,以五文除之即得。
    -----------------------------
    野鸡(雉)一只价1.6文钱,比鸡便宜太多!

    一升粟米(小米)=4.82文=3只雉。




    集曹完,就这水平!

    回复删除
  7. 五曹算经 卷四/仓曹


    众既会集,必务储蓄,故仓曹次之。


    今有二千七百户,户责租米一十五斛,问计几何?
    答曰:四万五百斛
    术曰:列二千七百户,以一十五斛乘之即得。
    ------------------------------------------
    都是乘法,乘人,乘米,和乘田长宽,不是一样吗?




    今有官田九百亩,凡一步收粟三升二合,问计几何?
    答曰:六千九百二十二斛
    术曰:列田九百亩,以二百四十步乘之得二十一万六千步,以三升二合乘之即得。
    ----------------------------------------
    一亩官田收粟=240x3.2升=768升=460.8公升,一公升粟=1.27市斤
    亩产粟=585.216市斤,当时的亩小于现在的亩,实际亩产更高,这道题是胡乱出题,实际产量绝不可能有这么高!



    今有粟七百斛,欲雇车运之,每一斛雇(价)七升,问车主、粟主各几何?
    答曰:车主四十九斛,粟主六百五十一斛。
    术曰:列粟七百斛,以雇粟七升乘之得四十九斛,为车斛,以减本粟七百斛,余为主粟。
    ------------------------------------
    无聊。



    今有九百斛,斛别加二斗五升,问加几何?
    答曰:二百二十五斛
    术曰:列九百斛,以二斗五升乘之即得。



    今有圆囷,周三丈,高一丈六尺,问受粟几何?
    答曰:七百四十斛奇一尺二寸
    术曰:列周三丈自乘得九百尺,以高一丈六尺乘之得一万四千四百尺,以十二除得一千二百尺,以斛法一尺六寸二分除之即得。
    ---------------------------------------------
    无聊




    今有方窖,从一丈三尺,广六尺,深一丈,问受粟几何?
    答曰:四百八十一斛四斗奇七寸八分
    术曰:列从一丈三尺,以广六尺乘之得七十八尺,以深一丈乘之得七百八十尺,以斛法除之即得。
    ----------------------------------------------
    立方体,长宽高都知道,求体积,日!

    这种题是小学二年级做的!



    今有仓,从一丈三尺,广六尺,高一丈,中有从牵二枚,方五寸,从一丈三尺,又横牵三枚,方四寸,从六尺,又柱一枚,周三尺,高一丈,问受粟几何?
    答曰:四百七十一斛奇一百寸
    术曰:略
    --------------------------
    方仓里面有五个立方体,还有一根柱子,减去这些东西所占体积。再以斛法(一尺六寸二分)除之即得。
    过程略。




    又有仓,从一丈九尺,广一丈五尺,高一丈三尺,问受粟几何?
    答曰:二千二百八十七斛三升奇一分一厘四毫
    术曰:列从一丈九尺,以广一十五尺乘之得二百八十五尺,又以高一十三尺乘之得三千七百五尺,以斛法除之即得。
    --------------------------------------
    正方体求体积,这在上面已经提到了,反反复复地拿出来,除了佩服作者的耐心,没有别的!

    回复删除
  8. 今有平地聚粟,下周三丈,高四尺,问粟几何?
    答曰:六十一斛七斗二升奇一分三厘六毫
    术曰:列下周三十尺自相乘得九百尺,以高四尺乘之得三千六百尺,以三十六除之得一百二十尺,以斛法除之即得。
    ----------------
    圆锥体积等于圆柱三分之一,所以除以三十六。




    今有内角聚粟,下周五十四尺,高五尺,问粟几何?
    答曰:一千斛
    术曰:列下周五十四尺,自相乘得二千九百一十六尺,以高五尺乘之得一万四千五百八十尺,以九除之得一千六百二十尺,以斛法除之即得。
    ------------------------------------------------
    这应该是一个圆锥,和上题相同,但是体积只有405尺,和答案差了四倍,难道是四个内角聚粟总和?




    今有半壁聚粟,下周三十六尺,高四尺五寸,问粟几何?
    答曰:二百斛
    术曰::列下周三十六尺自相乘得九一千二百九十六尺,以高四尺五寸乘之得五千八百三十二尺,以十八除之得三百二十四尺,以斛法除之即得。
    ------------------------------------------------
    应该还是圆锥,但问题同上题,算出来的体积只有162立方尺,这可能又是两个圆锥的体积总和。



    今有外角聚粟,下周四十八尺,高六尺,问粟几何?
    答曰:三百一十六斛奇八分
    术曰:列下周四十八尺自相乘得二千三百四尺,以高六尺乘之得一万三千八百二十四尺,以二十七除之得伍佰以十二尺,以斛法除之即得。
    -----------------------------------------
    还是圆锥体,体积是384立方尺,与原答案不同。

    既然是外角聚粟,估计是圆锥减去方锥体积,具体图形不清,也懒的去猜测。

    回复删除
  9. 五曹算经 卷五/金曹

    仓廪货币交贽变易,故金曹次之。


    今有五百六十五户,户责丝一斤十一两八铢,问计丝几何?
    答曰:八石五斤八两三铢
    术曰:略
    -------------------------
    一石丝=120斤






    今有五百六十五户,共责丝八石五斤八两三铢,问户出丝几何?
    答曰:一斤十一两八铢
    术曰:略
    ---------------------------------
    真想扇作者两个耳光!

    同样的题,出两遍,骗稿费?



    今有七百三十八户,共请丝二十七斤五两,问户得丝几何?
    答曰:一十四铢.....(尾数略)
    术曰:略
    --------------------------------------------
    古人真厉害,会做除法了,现在只有小学二年级以上的学生才能做!



    今有丝一两值钱五文,有丝一百八十八斤一十两,问计值钱几何?
    答曰:一十五贯九十文
    术曰:略
    ---------------------------
    略,除了无语,已经说不出话来。






    今有丝九两得绢一匹,有丝三百二十四斤,问计得几何?
    答曰:五百七十六匹
    术曰:略
    ----------------------
    略,一匹绢只用九两丝,丝价45文,一匹绢500文,主要是人工钱,织一匹绢要一个女人至少忙上半个月。





    今有生丝一斤为练丝十二两,有练丝一千五百八十七两,问生丝几何?
    答曰:二千一百一十六两
    术曰:略
    --------------------------
    略,生丝晒干成为练丝,出丝率75%。



    今有贵丝一两值钱五十六文,贱丝一两值钱四十二文,有钱一百三十一贯八百一十文,问各得几何?
    答曰:各二钧二十四斤一两
    术曰:略
    -------------------------------------------------
    131810/(56+42)=1345两=84.0625斤=2钧24斤1两

    这种算法太简易,贵丝、贱丝一比一的买。




    今有锦一匹值钱八贯,问一丈一尺一寸各值钱几何?
    答曰:一丈二贯文,一尺二百文,一寸二十文。
    术曰:略
    --------------------------------------
    真想扇作者两个嘴巴子!





    今有金二斤,令九十六人分之,问人得几何?
    答曰:八铢
    术曰:略
    ------------------------
    一斤=16两,一两=24铢



    今有钱二百三十八贯五百七十三文足,欲为九十二陌,问得几何?
    答曰:二百五十九贯三百一十八文奇足钱四分四厘
    术曰:略
    -------------------------
    古代有短百,足百=100文,但钱币短少的时候,有钱币短少的现象。

    这里以92文钱作为一百计算,一贯=920文。

    宋朝官定一贯=770文,一百=77问,民间更乱,甚至有48文做一百计算的。



    全文完,都是小学二年级水平的数学题,坑人!

    回复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