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食货志 下六:“景祐元年,天下户千二十九万六千五百六十五,丁二千六百二十万五千四百四十一。。。”
这个数据明显出错,一户2.5丁是不可能的,丁口之比一般是4-5,一户不可能10-12人,显然,是记录时把口数当作丁数,历朝历代,除了清朝前期,都是统计口数。
宋史-地理一:
“至道三年,分天下为十五路,天圣析为十八,元丰又析为二十三:曰京东东、西,曰京西南、北,曰河北东、西,曰永兴,曰秦凤,曰河东,曰淮南东、西,曰两浙,曰江南东、西,曰荆湖南、北,曰成都,曰梓、利、夔、曰福建,曰广南东、西。东南际海,西尽巴僰,北极三关,东西六千四百八十五里,南北万一千六百二十里。崇宁四年,复置京畿路。大观元年,别置黔南路。三年,并黔南入广西,以广西黔南为名。四年,仍旧为广南西路。当是时,天下有户二千八十八万二千二百五十八,口四千六百七十三万四千七百八十四。
天下主客户:自至道末四百一十三万一千五百七十六,天禧五年,主户六百三万九千三百三十一,客户不预焉。至嘉祐八年,主户一千二百四十六万二千五百三十一,口二千六百四十二万一千六百五十一。至治平三年,天下主客户一千四百一十八万一千四百八十六,口二千五十万六千九百八十。熙宁十年,户一千四百二十四万五千二百七十,口三千八十万七千二百十一。元祐元年,户一千七百九十五万七千九十二,口四千七万二千六百六。绍圣元年,户一千九百一十二万九百二十一,口四千二百五十六万六千二百四十三。元符三年,户一千九百九十六万八百一十二,口四千四百九十一万四千九百九十一。崇宁元年,户二千二十六万四千三百七,口四千五百三十二万四千一百五十四。各府、州下户口与总数少异,姑两存之”
统计如下:
户 口 口/户
1034(景佑元年) 一千二十九万六千五百六十五 二千六百二十万五千四百四十一 2.55
1066(治平三年) 一千四百一十八万一千四百八十六 二千五十万六千九百八十 1.45
1077(熙宁十年) 一千四百二十四万五千二百七十 三千八十万七千二百十一 2.16
1086(元佑元年) 一千七百九十五万七千九十二 四千七万二千六百六 2.23
1094(绍圣元年) 一千九百一十二万九百二十一 四千二百五十六万六千二百四十三 2.23
1100(元符三年) 一千九百九十六万八百一十二 四千四百九十一万四千九百九十一 2.25
1110(大观四年) 二千八十八万二千二百五十八 四千六百七十三万四千七百八十四 2.24
1102(崇宁元年) 二千二十六万四千三百七 四千五百三十二万四千一百五十四 2.24
1034 一千二十九万六千五百六十五 二千六百二十万五千四百四十 2.55
1066 一千四百一十八万一千四百八十六 二千五十万六千九百八十 1.45
----------------------------
28年间,户增加了三百八十八万四千九百二十一户,口却下降了五百六十九万八千四百六十,由每户2.55人下降到每户1.45人。
这段时间北宋和西夏开战,也是王安石变法之前最困难的时期,显示战争对北宋影响甚大,为了逃避赋税,民间析户现象严重,28年间,户增加了37.73%,人口却下降了21.75%。各户人口流失严重,显示丁壮人口大量减少。
1066 一千四百一十八万一千四百八十六 二千五十万六千九百八十 1.45
1077 一千四百二十四万五千二百七十 三千八十万七千二百十一 2.16
---------------------------------
1069年,王安石开始变法,11年间,户增加六万三千七百八十四,人口暴增一千三十万二百三十一,户增长0.45%,口增长50.23%,人口平均每年增长3.77%。
每户人口由1.45增加到了2.16,接近了正常水平。
这显示了王安石的变法,对北宋人口和经济的恢复,还是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户 口 口/户
1094 一千九百一十二万九百二十一 四千二百五十六万六千二百四十三 2.23
1100 一千九百九十六万八百一十二 四千四百九十一万四千九百九十一 2.25
1110 二千八十八万二千二百五十八 四千六百七十三万四千七百八十四 2.24
1102 二千二十六万四千三百七 四千五百三十二万四千一百五十四 2.24
------------------------------------------------------
这八年间,北宋人口非常稳定,变化不大,总人口保持在4500万左右,户均人口几乎在2.24水平上不变。
1127年金人攻陷开封、掠走两个皇帝之前,北宋的社会还是相对保持稳定,人口变化微不足道。
从另一个角度也可看出,外战对人口的影响非常巨大。
这个数据明显出错,一户2.5丁是不可能的,丁口之比一般是4-5,一户不可能10-12人,显然,是记录时把口数当作丁数,历朝历代,除了清朝前期,都是统计口数。
宋史-地理一:
“至道三年,分天下为十五路,天圣析为十八,元丰又析为二十三:曰京东东、西,曰京西南、北,曰河北东、西,曰永兴,曰秦凤,曰河东,曰淮南东、西,曰两浙,曰江南东、西,曰荆湖南、北,曰成都,曰梓、利、夔、曰福建,曰广南东、西。东南际海,西尽巴僰,北极三关,东西六千四百八十五里,南北万一千六百二十里。崇宁四年,复置京畿路。大观元年,别置黔南路。三年,并黔南入广西,以广西黔南为名。四年,仍旧为广南西路。当是时,天下有户二千八十八万二千二百五十八,口四千六百七十三万四千七百八十四。
天下主客户:自至道末四百一十三万一千五百七十六,天禧五年,主户六百三万九千三百三十一,客户不预焉。至嘉祐八年,主户一千二百四十六万二千五百三十一,口二千六百四十二万一千六百五十一。至治平三年,天下主客户一千四百一十八万一千四百八十六,口二千五十万六千九百八十。熙宁十年,户一千四百二十四万五千二百七十,口三千八十万七千二百十一。元祐元年,户一千七百九十五万七千九十二,口四千七万二千六百六。绍圣元年,户一千九百一十二万九百二十一,口四千二百五十六万六千二百四十三。元符三年,户一千九百九十六万八百一十二,口四千四百九十一万四千九百九十一。崇宁元年,户二千二十六万四千三百七,口四千五百三十二万四千一百五十四。各府、州下户口与总数少异,姑两存之”
统计如下:
户 口 口/户
1034(景佑元年) 一千二十九万六千五百六十五 二千六百二十万五千四百四十一 2.55
1066(治平三年) 一千四百一十八万一千四百八十六 二千五十万六千九百八十 1.45
1077(熙宁十年) 一千四百二十四万五千二百七十 三千八十万七千二百十一 2.16
1086(元佑元年) 一千七百九十五万七千九十二 四千七万二千六百六 2.23
1094(绍圣元年) 一千九百一十二万九百二十一 四千二百五十六万六千二百四十三 2.23
1100(元符三年) 一千九百九十六万八百一十二 四千四百九十一万四千九百九十一 2.25
1110(大观四年) 二千八十八万二千二百五十八 四千六百七十三万四千七百八十四 2.24
1102(崇宁元年) 二千二十六万四千三百七 四千五百三十二万四千一百五十四 2.24
1034 一千二十九万六千五百六十五 二千六百二十万五千四百四十 2.55
1066 一千四百一十八万一千四百八十六 二千五十万六千九百八十 1.45
----------------------------
28年间,户增加了三百八十八万四千九百二十一户,口却下降了五百六十九万八千四百六十,由每户2.55人下降到每户1.45人。
这段时间北宋和西夏开战,也是王安石变法之前最困难的时期,显示战争对北宋影响甚大,为了逃避赋税,民间析户现象严重,28年间,户增加了37.73%,人口却下降了21.75%。各户人口流失严重,显示丁壮人口大量减少。
1066 一千四百一十八万一千四百八十六 二千五十万六千九百八十 1.45
1077 一千四百二十四万五千二百七十 三千八十万七千二百十一 2.16
---------------------------------
1069年,王安石开始变法,11年间,户增加六万三千七百八十四,人口暴增一千三十万二百三十一,户增长0.45%,口增长50.23%,人口平均每年增长3.77%。
每户人口由1.45增加到了2.16,接近了正常水平。
这显示了王安石的变法,对北宋人口和经济的恢复,还是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户 口 口/户
1094 一千九百一十二万九百二十一 四千二百五十六万六千二百四十三 2.23
1100 一千九百九十六万八百一十二 四千四百九十一万四千九百九十一 2.25
1110 二千八十八万二千二百五十八 四千六百七十三万四千七百八十四 2.24
1102 二千二十六万四千三百七 四千五百三十二万四千一百五十四 2.24
------------------------------------------------------
这八年间,北宋人口非常稳定,变化不大,总人口保持在4500万左右,户均人口几乎在2.24水平上不变。
1127年金人攻陷开封、掠走两个皇帝之前,北宋的社会还是相对保持稳定,人口变化微不足道。
从另一个角度也可看出,外战对人口的影响非常巨大。
zt:
宋朝户口统计中讨论最为激烈的就是户均人口太少的问题。对此,有关的学者的看法归纳起来, 大致有“漏口说”、“析户说”、“户数虚增说”、“男口说”、“丁口说”五种。
第一, 关于漏口说。南宋史学家李心传首开其端, 他在《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卷十七《本朝视汉唐户多丁少之弊》条中, 作了如下论述:
西汉户口至盛之时, 率以十户为四十八口有奇。东汉户口, 率以十户为五十二口, 可准周之下农夫。唐人户口至盛之时, 率以十户为五十八口有奇, 可准周之中次。自本朝元丰至绍兴户口, 率以十户为二十一口。以一家止于两口, 则无是理, 盖诡名子户漏口者众也。然今浙中户口, 率以十户为十五口有奇。蜀中户口, 率以十户为三十口弱。蜀人生齿, 非盛于东南, 意者蜀中无丁赋, 故漏口少尔。
李心传“漏口说”影响深远。日本学者加藤繁是持此说最力者, 他于1930 年到1940 年间先后发表了有关宋代户口的专著多篇[②],积极发挥和引申了李心传“漏口”的观点。解放后,我国学者袁征、李德清等人, 也都同意加藤繁的观点[③]。
第二, 关于“析户说”。南宋学者章如愚在《山堂考索》续集卷三三《户部》条中,对宋代户多口少的原因作了另一种解释:
又天下户数, 自非兵荒而其离合也有故, 未容以多少为盛衰之候也。昔者合以避身后, 故户数寡; 今也析以避田数, 故户数多也。……是昔者一家五口而今也一家二口也。
这里所谓的“析户”是指那些不愿甘居五等户(虽可免役但受地主剥削太重),又怕升入上四等户(去服过重的徭役),所以如果有一点田产,就想方设法把户析小,把土地分散。特别是单丁免役,人们尽量使户内只存一丁。
《宋史·食货志》有载神宗熙宁元年(1068)吴重上疏所说:“民间规避重役,土地不敢多耕,而避等,骨肉不敢义聚,而惮人丁。”
正是析户这一历史现象的反映。
第三, 关于“户数虚增说”。一些人认为, 宋代所以户多口少, 那是官户和百姓为分散田产、降低户等, 以达到逃避赋税的目的, 而故意伪造姓氏, 在户籍上立若干个空虚户名, 即所谓诡名子户的结果。他们认为: 宋代户数是虚增的, 并不可信[④]。
诡名子户, 又称诡名挟户, 这种现象在宋代确实比较普遍。
《宋会要辑稿》食货六之四二有载 绍兴十五年(1145) , 王 在奏疏中指出: “比来有力之家, 规避差役科率, 多将田产分作诡名挟户, 至有一家不下析为三二十户者。”
第四, 关于“男口说”。中外史学界持此说者甚众, 如日本已故著名东洋史学者宫崎寺定先生看到记载在《文献通考·户口考二》上的元丰三年(1080) 《中书备对》里的丁数和口数差额非常小(约112 ∶212) , 认为宋代户部统计的口并非总人口, “应该看作是包含了丁的男子全体的数字”[⑤]。范文澜先生等则根据同书所载宋太祖乾德元年(963) 所颁之诏令——“诸州岁奏, 男子二十为丁, 六十为老, 女子不预”的这一记载, 确认宋代户部统计的是男口[⑥]。穆朝庆、李宝柱、王育民诸先生又根据上述理由, 对男口说作了进一步阐发[⑦]。
-------------------------------
二三条理由是正解,至于丁口说,简直是一派胡言!
诸州岁奏, 男子二十为丁, 六十为老, 女子不预
----------------------------
这句话意思是,男子要按照年龄分门别类的统计,20为丁,60为老,女子不需要这么统计。
宋朝户口统计中讨论最为激烈的就是户均人口太少的问题。对此,有关的学者的看法归纳起来, 大致有“漏口说”、“析户说”、“户数虚增说”、“男口说”、“丁口说”五种。
第一, 关于漏口说。南宋史学家李心传首开其端, 他在《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卷十七《本朝视汉唐户多丁少之弊》条中, 作了如下论述:
西汉户口至盛之时, 率以十户为四十八口有奇。东汉户口, 率以十户为五十二口, 可准周之下农夫。唐人户口至盛之时, 率以十户为五十八口有奇, 可准周之中次。自本朝元丰至绍兴户口, 率以十户为二十一口。以一家止于两口, 则无是理, 盖诡名子户漏口者众也。然今浙中户口, 率以十户为十五口有奇。蜀中户口, 率以十户为三十口弱。蜀人生齿, 非盛于东南, 意者蜀中无丁赋, 故漏口少尔。
李心传“漏口说”影响深远。日本学者加藤繁是持此说最力者, 他于1930 年到1940 年间先后发表了有关宋代户口的专著多篇[②],积极发挥和引申了李心传“漏口”的观点。解放后,我国学者袁征、李德清等人, 也都同意加藤繁的观点[③]。
第二, 关于“析户说”。南宋学者章如愚在《山堂考索》续集卷三三《户部》条中,对宋代户多口少的原因作了另一种解释:
又天下户数, 自非兵荒而其离合也有故, 未容以多少为盛衰之候也。昔者合以避身后, 故户数寡; 今也析以避田数, 故户数多也。……是昔者一家五口而今也一家二口也。
这里所谓的“析户”是指那些不愿甘居五等户(虽可免役但受地主剥削太重),又怕升入上四等户(去服过重的徭役),所以如果有一点田产,就想方设法把户析小,把土地分散。特别是单丁免役,人们尽量使户内只存一丁。
《宋史·食货志》有载神宗熙宁元年(1068)吴重上疏所说:“民间规避重役,土地不敢多耕,而避等,骨肉不敢义聚,而惮人丁。”
正是析户这一历史现象的反映。
第三, 关于“户数虚增说”。一些人认为, 宋代所以户多口少, 那是官户和百姓为分散田产、降低户等, 以达到逃避赋税的目的, 而故意伪造姓氏, 在户籍上立若干个空虚户名, 即所谓诡名子户的结果。他们认为: 宋代户数是虚增的, 并不可信[④]。
诡名子户, 又称诡名挟户, 这种现象在宋代确实比较普遍。
《宋会要辑稿》食货六之四二有载 绍兴十五年(1145) , 王 在奏疏中指出: “比来有力之家, 规避差役科率, 多将田产分作诡名挟户, 至有一家不下析为三二十户者。”
第四, 关于“男口说”。中外史学界持此说者甚众, 如日本已故著名东洋史学者宫崎寺定先生看到记载在《文献通考·户口考二》上的元丰三年(1080) 《中书备对》里的丁数和口数差额非常小(约112 ∶212) , 认为宋代户部统计的口并非总人口, “应该看作是包含了丁的男子全体的数字”[⑤]。范文澜先生等则根据同书所载宋太祖乾德元年(963) 所颁之诏令——“诸州岁奏, 男子二十为丁, 六十为老, 女子不预”的这一记载, 确认宋代户部统计的是男口[⑥]。穆朝庆、李宝柱、王育民诸先生又根据上述理由, 对男口说作了进一步阐发[⑦]。
-------------------------------
二三条理由是正解,至于丁口说,简直是一派胡言!
诸州岁奏, 男子二十为丁, 六十为老, 女子不预
----------------------------
这句话意思是,男子要按照年龄分门别类的统计,20为丁,60为老,女子不需要这么统计。
宋朝疆域,大约300万平方公里
明朝疆域,大约400万平方公里
天下垦田:景德中,丁谓著《会计录》云,总得一百八十六万余顷。以是岁七百二十二万余户计之,是四户耕田一顷,繇是而知天下隐田多矣。又川峡、广南之田,顷亩不备,第以五赋约之。至天圣中,国史则云:开宝末,垦田二百九十五万二千三百二十顷六十亩;至道二年,三百一十二万五千二百五十一顷二十五亩;天禧五年,五百二十四万七千五百八十四顷三十二亩。而开宝之数乃倍于景德,则谓之所录,固未得其实。皇祐、治平,三司皆有《会计录》,而皇祐中垦田二百二十八万余顷,治平中四百四十万余顷,其间相去不及二十年,而垦田之数增倍。以治平数视天禧则犹不及,而叙《治平录》者以谓此特计其赋租以知顷亩之数,而赋租所不如者十居其七。率而计之,则天下垦田无虑三千余万顷。是时,累朝相承,重于扰民,未尝穷按,故莫得其实,而废田见于籍者犹四十八万顷。
--------------------------
北宋五亿多亩农田。
明朝: 户口之数,增减不一,其可考者,洪武二十六年,天下户一千六十五万二千八百七十,口六千五十四万五千八百十二。弘治四年,户九百十一万三千四百四十六,口五千三百二十八万一千一百五十八。万历六年,户一千六十二万一千四百三十六,口六千六十九万二千八百五十六。
-------------------------------------------
弘治十五年,天下土田止四百二十二万八千五十八顷,官田视民田得七之一。嘉靖八年,霍韫奉命修会典,言:“自洪武迄弘治百四十年,天下额田已减强半,而湖广、河南、广东失额尤多。非拨给於王府,则欺隐於猾民。广东无籓府,非欺隐即委弃於寇贼矣。司国计者,可不究心?”是时,桂萼、郭弘化、唐能、简霄先后疏请核实田亩,而顾鼎臣请履亩丈量,丈量之议由此起。江西安福、河南裕州首行之,而法未详具,人多疑惮。其后福建诸州县,为经、纬二册,其法颇详。然率以地为主,田多者犹得上下其手。神宗初,建昌知府许孚远为归户册,则以田从人,法简而密矣。万历六年,帝用大学士张居正议,天下田亩通行丈量,限三载竣事。用开方法,以径围乘除,畸零截补。於是豪猾不得欺隐,里甲免赔累,而小民无虚粮。总计田数七百一万三千九百七十六顷,视弘治时赢三百万顷。然居正尚综核,颇以溢额为功。有司争改小弓以求田多,或掊克见田以充虚额。北直隶、湖广、大同、宣府,遂先后按溢额田增赋云。
-------------------------------------------------------
明朝万历年间是七亿多亩耕地,但是有很多虚报,下级官员为了讨好张居正,以小弓丈量土地,增加赋税。除去这个因素,明朝的耕地大约是5-6亿亩,比北宋略多。
而且农田耕种技术持续发展,明朝还开始引进了美洲的高产农作物-玉米、红薯、南瓜,还有辣椒等。
由此可见,明朝的人口只会比北宋更多,绝无降低的道理,明朝不过6000万人,显而易见,北宋的4400万人口是可信的!
--------------------------
北宋五亿多亩农田。
明朝: 户口之数,增减不一,其可考者,洪武二十六年,天下户一千六十五万二千八百七十,口六千五十四万五千八百十二。弘治四年,户九百十一万三千四百四十六,口五千三百二十八万一千一百五十八。万历六年,户一千六十二万一千四百三十六,口六千六十九万二千八百五十六。
-------------------------------------------
弘治十五年,天下土田止四百二十二万八千五十八顷,官田视民田得七之一。嘉靖八年,霍韫奉命修会典,言:“自洪武迄弘治百四十年,天下额田已减强半,而湖广、河南、广东失额尤多。非拨给於王府,则欺隐於猾民。广东无籓府,非欺隐即委弃於寇贼矣。司国计者,可不究心?”是时,桂萼、郭弘化、唐能、简霄先后疏请核实田亩,而顾鼎臣请履亩丈量,丈量之议由此起。江西安福、河南裕州首行之,而法未详具,人多疑惮。其后福建诸州县,为经、纬二册,其法颇详。然率以地为主,田多者犹得上下其手。神宗初,建昌知府许孚远为归户册,则以田从人,法简而密矣。万历六年,帝用大学士张居正议,天下田亩通行丈量,限三载竣事。用开方法,以径围乘除,畸零截补。於是豪猾不得欺隐,里甲免赔累,而小民无虚粮。总计田数七百一万三千九百七十六顷,视弘治时赢三百万顷。然居正尚综核,颇以溢额为功。有司争改小弓以求田多,或掊克见田以充虚额。北直隶、湖广、大同、宣府,遂先后按溢额田增赋云。
-------------------------------------------------------
明朝万历年间是七亿多亩耕地,但是有很多虚报,下级官员为了讨好张居正,以小弓丈量土地,增加赋税。除去这个因素,明朝的耕地大约是5-6亿亩,比北宋略多。
而且农田耕种技术持续发展,明朝还开始引进了美洲的高产农作物-玉米、红薯、南瓜,还有辣椒等。
由此可见,明朝的人口只会比北宋更多,绝无降低的道理,明朝不过6000万人,显而易见,北宋的4400万人口是可信的!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